【展覽專訪】「種.未來」—— 糅合藝術與科技,360 度展現植物自然之姿

A+A-
結合 3D 打印技術及 Future Soil,讓花藝創作有更豐富的展現。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意與科技,可以怎樣創造更多的「不可能」?就如過往我們長久以來對種植的認知,都是植物需要土壤生長,然而水耕種植的出現,改變了現今農業的應用。於花藝創作上,呈現的方式,作為支撐的「花泥」又可有怎樣的突破?

鮮花於透明的泥土上盛放,翠綠的植物亦同樣綻放其生命力,光線照射於泥土上散發淡淡光芒 —— 原來「泥土」也可晶瑩透澈,這正是「種.未來」設計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計劃成員 Embracefloral(黃瑩瑩)、Arfalization(張家豪)和 TAMCHIYAN(譚芷茵)希望集合三人的創意及經驗,將傳統花藝雕塑技藝與計算設計、數碼製造相融合。這次他們於 deTour 2023 設計節內,將展示如何以科技及不同的新物料,創造「透明花泥」及嶄新的結構,呈現不一樣的花藝作品,從而探索花藝設計的更多可能。「種.未來」由花藝結構及創作開始作突破傳統的起點,繼而慢慢擴闊大家對空間、甚至建築的想像。

花藝設計師黃瑩瑩(Yvonne)、建築設計師譚芷茵(Carolyn)及註冊建築師張家豪(Arthur)三人合照。

透明花泥與 3D 打印結構 突破設計界限

有別於日常所見的花藝作品,看不見花瓶,亦看不到一磚磚綠的花泥(即吸水海綿,創作時用作支撐花材以製作不同造型),簡潔的枝架上有著一個個 3D 打印出來的立體結構,結構紋樣及大小不一,卻盛載了透明花泥。

對,不是常見的啡色,而是透明的。他們具默契地互相補充的闡釋:「這是一個智能物料,它的特性就是其吸水量是約自身體積的 500 倍。我們稱之為『Future Soil』,像 Gel 或啫喱,因為接近 99% 都是水,儲水量好高,若然要每日或隔天才澆水的植物,現在只需要幾星期補水一次即可。」Future Soil 不只令泥土呈現出不一樣的形態,亦有實際及環保功用。傳統花泥不是可持續的物料,不可降解,若要以環保物料讓花卉保持濕潤保鮮的環境,並同時提供所需養分,Future Soil 正是一種解決方案。

Future Soil 雖然解決了持續供應水分的問題,養分亦可在製作時作調整,但因為是凝膠狀,需要器皿來盛載。於是項目中的兩位成員,建築設計師譚芷茵(Carolyn)及註冊建築師張家豪(Arthur)除研發 Future Soil 外,亦著手處理美觀與實用兼備的「器皿」。他們最後以 3D 打印技術,製作多個立體結構,既可承載 Future Soil,亦可因應植物生長環境及花藝師設計的需要,而改變其形狀、結構及密度,集功能與美感於一身。立體結構既為容器,同時也可以是創作的一部分,而不需要像傳統花藝設計一樣,用滿滿的花材把花泥掩蓋及隱藏。

團隊會因應各植物生長時不同的養分需要而調整 Future Soil。

創意就是由互相碰撞而誕生

「種.未來」項目歷時三個月,他們製作出八個設計後才找到比較理想的方案。令筆者好奇的是,花藝設計師黃瑩瑩(Yvonne)與兩位具建築設計背景的拍擋,好像「大纜都扯唔埋」(領域上扯不上關係)。但 Yvonne 表示非也,雖然她專注探索如何將古典花藝設計與現代以及後現代藝術結構相融合,但與建築亦有相近之處,「花藝有好多架構,是一個 Design Language,同建築師的 Language 都好類似,只是運用的物料不同而已。」

相遇是緣,各自因不同原因聚集於 Embracefloral,而 Embracefloral 亦會不時舉辦 Art Jam 讓不同的創意爆發。他們仨在合力創作出花藝作品「編織孵化:飄浮之花」時,便遇上上述提及的,花泥及其他承托工具的限制,因此他們開始了「種.未來」項目,嘗試突破既有界限,讓「不可能」發生。

作品「編織孵化:飄浮之花」。

「種.未來」可說是改變了花藝的模式,不只讓器皿成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透明泥土仍可以環保方式持續為花卉供養水分,兩者同時可讓植物全方位展示其自然姿態。這次,他們將於 deTour 2023 設計節展示其成果,觀眾由步進展廳一刻,便可感受到大自然四季的轉變,同時不妨到現場留意其怎樣以 3D 打印結構,配合花卉,把四季連接及延伸至整個空間。

3D 打印立體結構成為花卉創作的一部分,而植物亦可穿過其結構,向外延伸。

deTour 2023 設計節

  • 日期:2023 年 11 月 24 日至 12 月 3 日
  •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8 時
  • 地點: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PMQ 元創方
  • 未來花藝:Block A S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