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共489篇|

安心出行(新加坡版),如何為高科技監控開路?

港府近日又絞盡腦汁要市民安裝「安心出行」,但普羅市民就是不敢安心;相比之下,新加坡人普遍都輕易就範,就算警方被揭可查閱數據,最終仍沒有引起太大爭議。獨立記者韓俐穎(Kirsten Han)文章便分析,事件一再反映新加坡私隱意識薄弱,在疫情爆發前,高科技監控就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堅持不排除武肺源於實驗室的科學家

3 月 30 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有關武肺病毒的溯源報告。報告沒有指明病毒源頭,只列出四個潛在的傳播途徑,並表示實驗室洩漏屬「極不可能」。可是,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卻在記者會表示,要進一步調查才可否定實驗室洩漏的假設,而研究團隊在獲取數據時遇上困難。在過去,就有一班科學家力排眾議,堅持不能排除武肺病毒源於實驗室洩漏的說法,為尋找真相努力。

腦霧:記性變差也與疫症有關?

武漢肺炎疫症踏入第二年,全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部分人連記性都變差,常會丟三忘四或是心不在焉,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現象。由於當中不乏武肺病人,故被視為後遺症之一。但令人在意的是,不少「患者」從未確診,為何也會有此困擾?多名專家作出分析,並提供紓緩方法。

【圖解】台灣 H1N1 疫苗接種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對上一次宣佈「全球大流行」是在 2009 年。當年,新型流感病毒 H1N1 首先在墨西哥出現,隨後迅速在全球傳播。6 月,世衛宣佈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此前一個月,台灣在出現首宗境外傳入病例後,與應對武漢肺炎一樣迅速採取防疫措施,獲得國際肯定;而在推廣疫苗接種計劃方面,則同樣面臨挑戰。

混合疫苗:利益大於風險?

中國科興疫苗先後有多宗死亡個案,疫苗事故專家委員會指事件「與疫苗無直接關係」。港大專家更加招募 100 名志願者,進行混合疫苗臨床測試,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表示混合疫苗可「刺激不同的免疫系統,最後抗體產生的濃度比接種同一平台的疫苗高」。現時外國都有類似實驗,但海外專家就有不同的看法。

美國人回復的「正常」,離不開血腥槍擊案

當美國人陸續接種疫苗,開始擺脫疫症陰霾時,卻沒想到渴望已久「正常」,竟包括連場血腥襲擊。一星期內,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按摩店,以及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超市,先後發生大型槍擊案,合共奪去 18 條性命。一些專家更警告,隨著全國漸漸如常活動,可能會有更多槍手大開殺戒。面對這個「長期流行病」,美國社會能否找到解藥?

艾未未的「加冕」—— 中國不樂見的武肺紀錄片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中國電影業人士意見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不割蓆」缺乏藝術性、充滿偏頗的政治立場,假如獲獎,將傷害中國觀眾感情,或會令荷里活在中國市場損失慘重。「不割蓆」能否獲獎屬後話,但中國不喜歡的紀錄片還有另有一部。據接受「瑞士資訊」訪問的艾未未透露,由他執導、探討去年武漢疫情肆虐與封城日子的紀錄片「加冕」,在國際上映遇到阻力。

科興疫苗:菲律賓人也說怕?

截至 3 月 15 日,香港共錄得 7 宗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個案,另外又有中風、面癱等嚴重問題。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估計,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疫苗內有佐劑,令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產生炎症反應,導致急性血栓現象」。科興疫苗接連傳出事故,令很多市民不安而取消預約。香港絕非孤例,一海之隔的菲律賓,市民大眾同樣表示對科興疫苗沒有信心。

【用「誘因」鼓勵市民?】俄羅斯人就是不想打本土疫苗

香港接連出現注射科興疫苗後死亡及嚴重併發症個案,市民對疫苗安全性信心大減,更出現「退針潮」,而目前 16 歲以上人口接種率只有 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希望提供誘因鼓勵巿民接種疫苗。事實上,俄羅斯也曾向民眾提供注射本土疫苗的誘因,包括開放全民接種,並在百貨公司等地方設有免登記注射點,接受完注射更可得到朱古力雪條作獎勵,但當地的接種率仍是處於低水平。

為錢為名為理想,全球爭做公務員

疫症無盡,市道艱難。現時在全球各國,有意投身公務員行列的人大幅增加,但不見得全是謀著那個「鐵飯碗」。「金融時報」發現,他們想要成為公僕的原因,除了待遇較好或就業選擇減少,還因為在疫中對公共服務產生興趣,想要為民服務、回報社會。只是,疫情亦令政府收不敷支的情況加劇,要做到或是做好這份工,比以往更困難。

疫症遲遲未消退,機舖都要 game over?

繁華喧鬧的遊戲機中心,曾經在日本鬧市隨處可見,特別在入夜以後,店裡盡是來消遣、喘一口氣的人。不過,年初至今,東京都等地接二連三頒佈緊急狀態宣言,商戶需要提早關門,大小機舖錯失黃金營業時段,卻又不像食肆可獲政府的現金補償,令這個本已夕陽西下的行業,加速步向衰亡。

首爾外的大學城,還有生存空間嗎?

只要首爾疫情稍為放緩,在弘大、梨花等知名學府附近,又能再次看見年青人身影。但在首都圈外,多個大學城本已受為收生不足所困擾,疫情又使多數院校轉向網上授課,人流進一步減少。許多依靠學生光顧的商店或租房,生意一落千丈,甚至接二連三倒閉。本該朝氣勃發的街道,現在卻靜如死城。

因疫得屋的新紐約人

去年 3 月起,封鎖令、失業潮及連串反種族主義示威,大批居民從紐約市出走,公寓空置率破紀錄地高。業主急找租客接手,爭相提供疫症「優惠」,從降價、免費車位到免租數月都有。眼見房租跌至 10 年來最低水平,一些外地人隨即把握機會,搬進他們的「夢想之都」,成為新一批 New Yorker。只是這些「好處」,有可能轉眼即逝。

「疫苗護照」成為他們的惡夢

過去一年,國際旅遊活動近乎停頓,嚴重打擊各行各業。為了早日重振經濟,各國政府都絞盡腦汁,嘗試重開邊境之餘,又不欲構成重大的公共衛生風險。於是,很多新政策陸續出台,包括旅遊氣泡,3 月 1 日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則表示港府正研究「疫苗護照」安排。不少西方國家也正討論疫苗護照安排,但有學者就批評相關做法,只會令流亡人士和尋求庇護者處境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