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所謂歧視

A+A-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找白人來演出日本人主角,惹來「White-wash」等批評;圖為電影劇照。

TVB 新劇集中出現華人塗黑膚色演出菲律賓人的安排,由於「塗黑臉」是歐美國家對黑人歧視的典型例子,於是引來各方批評劇集犯上種族歧視的大罪。但同時亦有人提出質疑,是不是代表角色只可以找特徵相符的演員來演?如果逆向處理,菲律賓人演出華人角色又是不是歧視?

有關問題可以分割成幾個層次思考。首先我們可以問的是:角色是否必須等同演員?而演員又是否不被容許超越自己的身份演出?答案當然是「否」,否則由身為異性戀導演的李安根本沒有資格拍「斷背山」,而異性戀的希夫.烈達演出同性戀角色也等於歧視 —— 這同時意味著,本身是同性戀的演員也只可以演出同性戀的角色。

「斷背山」之所以不是一部歧視電影,是因為故事內容描寫性小眾的壓抑與掙扎,「歧視」本身就是主題之一。於是我們需要問:作品提供了怎樣的語境?又傳遞了甚麼的訊息?「攻殼機動隊」真人版找白人來演出日本人主角,當時有批評說是「White-wash」。然而整個故事都在告訴你,身體只不過是配件,重要的是靈魂。所以演出者的膚色性別理應沒有影響,事實上動畫版裡就有主角使用多性別義體的劇情。

要判斷一部作品是否歧視,絕對不能離開語境,否則便會成為無限上綱。除了作品語境外,還要注意社會語境。同一部作品,可以在不同的社會框架下理解成不同的意思。李小龍的「精武門」在華人社會被視為民族主義的抗日電影,但電影卻被日本人所接受,一方面是因為李小龍被轉化成陽剛亞洲男性的形象概念,另一方面他對抗的舊日本帝國只是屬於過去的邪惡,與戰後的當代日本社會存在意識上的距離。

「精武門」在華人社會被視為民族主義的抗日電影,但電影卻被日本人所接受;圖為電影劇照。

許多人提及「刻板印象」的問題,這也需要放到作品及社會語境中,思考這個印象的「刻板」程度與現實社會的差距。任何的作品必然是有限的敘事角度,透過取捨去表達中心訊息,即使紀錄片也不可能完整描寫現實。如果作品展示了普遍的社會現象,但這個現象是不公平的,大家需要做的其實是改變社會本身,而不是去禁止展示現象的作品。

進一步而言,完全清除「印象」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的認知機制需要相對穩定的共有概念,否則我們根本無法溝通。由語言存在的瞬間,「刻板印象」也同時出現。我們可以做的只有清楚理解「印象」只是印象,培養整體的接受力與想像力,適時調整判斷基準,迎接新的價值變化。

回到菲律賓人角色的議題上,劇集透過奇幻的手法表現身份衝突問題,種族與職業歧視本身是訊息的一部分。或者你可以批評 TVB 劇情安排的優劣,但提升至「香港人演出菲律賓人是歧視」則為無限上綱。

另外,大家也可以討論香港為甚麼會這麼少菲律賓演員,但答案其實呼之欲出。當無數香港人演員在 TVB 都只領最低工資,有多少菲律賓人會想進入香港的演藝界?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