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過分倚賴精英?

A+A-
杜林普出身傳統精英,反精英運動卻將其送入白宮。 圖片來源:路透社

精英政治(meritocracy)這把雙刃劍,自柏拉圖起已爭議不斷,一邊防範民主墮落為「多數暴政」,另一側卻有「1% 政治」之嫌。現代政府由選舉產生,因而造就一班「職業政客」,以專業之名代行議政。制度建基於人民對政府的信賴,然而綜觀歐美今日政壇,大眾對傳統精英的觀感普遍轉差,民粹乘勢抬頭,精英政治陷入信心危機。民眾固然覺得所託非人,但同時亦有聲音指,或者問題源於社會過分倚賴精英所致。

金融時報政治專欄作家 Janan Ganesh 從今季 3 本話題作切入,表示大眾往往對精英抱持過高期望,一不如願即夢想破滅,產生的失望情緒繼而助長了示威政治。

2017 年 3 本話題作對精英政治有何啟示?

第一本是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Graham Allison 新作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書中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主張當有一國崛起,守成國由於恐懼崛起國挑戰地位,兩者終將爆發衝突,佐以近 500 年全球史例,16 次「大國崛起」案例中有 12 次以戰爭收場。Graham Allison 又預言,即使中美銳意避免開戰,仍然無改兩大國之間的競爭邏輯,暴力衝突極易爆發。

第二本是史丹福大學歷史教授 Walter Scheidel 所著 The Great Level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聲言人類歷史自有農業以來,社會資源從來分配不均,唯有 4 項事件能夠制止貧富差距擴大:疾病、暴力革命、國家崩潰、戰爭 —— 大量死亡才會帶來均等。社會政策諸如重整財政分配等,最多只能緩和階級分化進度,無助解決貧富懸殊。

第三本是美國暢銷財經作家 Michael Lewis 新作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書中追述兩位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與 Amos Tversky 的友誼。兩人被視為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之父,否定以理性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指出人類決策多不合理之處,並非溯源「經濟動物」本能,而是根據有限經驗,以及取敘事而捨分析的傾向。

「重奪主導」真的有助改善現況? 圖片來源:路透社

Janan Ganesh 認為,上述著作題材各異,卻有同一深層含義:任何組織(包括政府和商業機構)一概不敵社會結構和人性弱點。由此觀之,歐美精英政治沒落,「供應者」固然有不少問題(例如管治不力),同時「需求方」也有缺憾。Janan Ganesh 舉例,自動化與全球化之下,難以避免工資停滯及失業上升,美國藍領投票杜林普亦無力回天;英國脫歐派則期望更高,既要保有國家主權,又要維持國際貿易,想限制移民數額,又不欲損害經濟:「當期望落空,選民的反應不是調整期望,而是聲討背叛。詭異的是,反精英運動正正將精英奉為英雄……信任匱乏源於過度信任。」

脫歐派的口號「重奪主導」(Take Back Control)正正是此一心態的寫照。只要交由恰當的人掌控,一切就能導入正軌,實現美好願景。正如以上著作所示,政府的角色和力量有限,Janan Ganesh 呼籲人民面對現實,與其發白日夢,不如對政治抱持切實期望,雖然痛苦,但有求真的美德。不過,面對現實固然必要,但不應為想像設限,始終現代社會種種基本價值都是由前人敢於逐夢力爭而來。假如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不發一聲槍響,今人未必會珍視人權、自由、平等,為之守望、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