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人生嘅老闆」,究竟要怎樣解讀這句話?又如何做到呢?
這是我最近獲邀出席「賽馬會 SportsEXPLORE 計劃嘉許禮」,獲贈紀念品上印著的一句話。
若干年前開始,愈來愈多人從事「freelance」自由身形式工作;又自近年起,愈來愈流行「slash」(斜槓族)的概念…… 至少在體育行業,例子比比皆是。近來陸續出現不同計劃和機構,探討和灌輸體育行業中不同職業的可能等概念。
上文所述的計劃已舉行 3 屆「We Are the BOSS 青年運動事業發展旅程」,透過從業員分享、企業參觀、實習工作等方式,擴闊青年學員對運動產業的眼界,讓他們的生涯發展突破傳統框架,成為自己人生的「BOSS」。計劃亦重視跨界別協作,連結社福界、教育界及商界,過去也曾跟不同企業及機構合作,提供職場參觀和實習機會。
回想自身過去十載的職業生涯歷程,大概比「freelance」和「slash」這些「浪潮」興起前,早一點點就轉型,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但契機出現,同時內心有強烈的渴望製造所需空間,創造想建立的東西和模式,便走上了這條最近前同事形容我為「第一代 freelancer」的路。也許又因為開闢了自己的路,衍生出在體育和傳媒行業的不同身份,近年我也有幸獲邀出席不同活動或作關於職業生涯的分享。

我一直很想推廣生涯可能性的想像空間,樂見近年多了同路人。在體育產業中,大家也知道,不只運動員的崗位,也不一定是運動員出身才能以體育作職業。現在的運動員,像當天在台上分享的楊文蔚(跳高)、馬燕茹(單車)、蘇伊俊(籃球)、李嘉維(空手道),也各有不同方位的發展。
不時有學生會問,該如何展開某種體育產業的生涯,譬如評述員。很實質的建議固然有,好比像以往會有評述員班和比賽,或像我般從記者轉型到主持,繼而延伸發展為旁述。但我總是強調,首先,你要找到喜歡的東西,也要真的喜歡它,夠喜歡的話也會堅持下去。我亦從不會為在這個行業走美妙而不容易的歷程,包上不必要的糖衣。
第二,必須要有創意,不斷思考和修正定位和做法。世界上沒有必達的絕對方程式,每個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某程度上,態度先行,方法倒是其次,條條大路通羅馬。那些如何入行、如何裝備好自己、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等的提問,我和不少已在這個行頭一段日子的行家當然各有答案,但我也常提醒同學和自己:要相信自己的信念。
活動當天,有嘉賓和「BOSS」學員的互動遊戲環節,一位女生禮貌又得體地邀請我組隊。中學生的年紀,沒有想像中的靦腆,自信且有禮。希望青年學員們記得他們對體育行業的信心和熱誠,保持著態度探索下去,我期待在體育的世界再與他們碰頭。「做自己人生嘅老闆」,是方法,是途徑,是選擇,也是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