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的人工智能玩具

A+A-
名為「My Friend Cayla」的人工智能洋娃娃,會將兒童的對話傳送到分析中心儲存,惹起非法監控兒童的爭議,去年被德國勒令銷毀。 圖片來源:My Friend Cayla

假如你的子女有日透露,他新相識的朋友,原來是一個能夠互動對話的人工智能玩具,你該如何反應?這種事其實已經悄悄發生,一款名為「My Friend Cayla」的人工智能洋娃娃,與兒童「混熟」後會把雙方對話傳送到分析中心儲存,由於有非法監控兒童的爭議,去年被德國政府勒令銷毀。有專家卻認為,這類玩具可用於實現教育理想,如何做好監管工作乃當務之急。

備受爭議的 Cayla 洋娃娃具備語音識別技術,可以實時與兒童聊天,並且連接到互聯網,所有對話都會被記錄下來,並傳送給語音分析公司。究竟該公司會如何運用這些數據,成為了輿論爭議所在,有人更擔心黑客一旦入侵 Cayla,不僅會監視兒童一舉一動,更可能直接借洋娃娃之口與兒童對話。德國政府於是把這款洋娃娃歸類為「非法間諜設備」,促請家長盡快銷毀。

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部門主管 Kay Firth-Butterfield解釋, Cayla 只是其中一款能夠與兒童「混熟」的人工智能玩具,它們之所以會連接互聯網,初衷是以收集的數據改善產品質素,令程式能夠與時並進。在美國方面,只要人工智能玩具申報為教育目的,公司保存數據的時間便會更長,難免帶來私隱責任、非法監控等隱憂。

兒童私隱固然值得憂慮,但人工智能向兒童灌輸甚麼意識,同樣值得關注。 圖片來源:My Friend Cayla

她預告世界經濟論壇即將推行計劃,探討政府監管人工智能玩具的角色,以及對違規產品徵收罰款的可能,但這並不表示人工智能玩具必然有害。她相信人工智能玩具可以發展為很好的教學工具,有助於實現精準教學法(precision teaching)的理念,這將會是人工智能所長,但由於兒童特別容易受到耳濡目染,如何把關將會是一大難題。

其中一個最令人憂慮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取得兒童的信任後,兒童可能會對它們說出不可告人的心底話,假如這些秘密被傳送到數據庫中,兒童會否感到被出賣?長大後是否有權取回這些數據?假如其他企業或機構收購這些數據,更可能不當利用這些用家的行為模式,相比早前有數據公司盜用 Facebook 用戶個人資料的問題更為嚴重。假如人工智能得知兒童有自殺或自殘的打算,或者透露自己受到侵犯,公司取得數據後是否有責任通知執法部門?

兒童向人工智能透露了甚麼秘密,固然值得憂慮,但人工智能向兒童灌輸甚麼意識,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究竟家長在購買人工智能的教育產品前,是否已經清楚教學內容?他們又是否有權選擇兒童學習的價值觀?國家的教育部門是否有權干涉審核?

Firth-Butterfield 認為,以上都是家長在購買人工智能玩具前,必須思考的問題,最少他們要確定人工智能灌輸的價值觀與他們相符,而人工智能公司亦有責任告知消費者產品的內容。

一直以來有很多經濟學家都提出,要提高落後地區兒童受教育的機會,以收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Firth-Butterfield 就認為,人工智能玩具將來可以充當「掃盲」先鋒,但正如前中國 Google 行政總裁李開復曾經警告,這些產品所收集的數據,通常只會落入西方、或中國大型人工智能公司手中,因此亦牽涉另一道全球資源分配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