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產品哲學家和 Google 前設計倫理學家,Tristan Harris 認為一間科技公司真正以人為本,理應盡量令用家感覺充實,不會浪費時間。但以他在業內的所見所聞,如今所謂「良心」的科技設計,頂多只是令人察覺自己的使用習慣出現問題,而未有真正關懷用家的需要。他更批評,多間矽谷巨擘花盡心思,只為研究如何叫你科技上癮。
在今年 4 月的 TED 演講上,Harris 舉出幾個實例,說明科技開發商大多只會想令人依賴自己的產品。例如 YouTube 會分析用家的播放習慣,為求推薦出令用家一放再放的播放清單,又設有自動播放,使人不自覺一直觀看。反之,主動分擔用家生活煩惱的開發商,則少之又少。紐約大學心理學家 Adam Alter 批評,設計人員不當地把人的意志力預設成無遠弗屆地強,以為用家都有叫停自己欲望的能力。但現實中,「根本就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控制自己長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把責任完全轉移至用戶身上根本就不合理。
Harris 進一步批評,那些美其名為「改善用家體驗」而開發的功能,更多只會助長科技上的「功能競賽」,用家沒有真正受惠。Harris 解釋:「當 Netflix 觀察到 YouTube 設有自動播放,不想落後競爭對手,就把網劇設定為自動續放。於是,Facebook 眼見自己失去用家優勢,又把用戶影片也設定成自動播放。」一旦科技開發商陷入商業競爭,在眼花繚亂下,玩家反而會感到精神被剝削,無所適從。
Snapchat 的 Snapstreaks 功能亦是 Harris 的批評對象。這功能雖然看來無傷大雅,不過紀錄用家有多少天沒有與人互動,Harris 卻認為這功能會鼓吹「不服輸」的心態。青少年用戶未必能夠坦然接受長時間沒跟其他用戶聯絡,在顯示數據上落後於人。另外,除了在 TED 演講,Harris 亦有撰文詳細分析不同的科技設計,例如 Facebook 的提示功能等,究竟怎樣攻陷人的心理弱點,操縱用家的生活模式。
有研究指出,愈來愈篷勃的網絡文化,有惡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跡象。科技設計不宜的後果,提高了青少年染上心理病的風險,如抑鬱症和社交焦慮等。觀察到科技設計,更多時候成為摧殘大眾心理健康的兇器,Harris 有此呼籲:一方面,心理專家應更積極向家長說明沉迷科技的流弊,另一方面,科技開發商應嚴正檢討及修改科技設計的方針,不要讓人再有機會為用科技產品而悔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