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如何真正實現革命,各國就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善用天然資源,當中最難解決的相信是「土地問題」(當然不是香港政客經常掛在嘴邊的那種土地問題)。
減碳
|共23篇|
Ryan Fung:ESG 被國家能源安全蓋過
可惜再生能源對不少既得利益者來說根本「無利可圖」,以致很多政客從來沒有把氣候變化視為真正的緊急情況。也老實說,早在俄烏大戰爆發之前,全球在氣候變化的議題上就舉步維艱,現在烏俄打仗為全球帶來的副作用下,只會難上加難。
你應買碳抵銷額嗎?自然碳補償為何甚具爭議?
減碳的努力可化作碳抵銷額;而消費者和企業通過購買別人的碳排放額,藉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為「碳抵銷」或「碳補償」。然而,碳抵銷向來甚具爭議,主要是針對碳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及此法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少碳排放的動力。
反核風潮正逐漸褪去
近年,核電去留或增減再成辯論焦點,例如台灣去年 12 月舉行公投,其中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就是重啟「核四」,結果不獲通過。哥倫比亞氣候學院聯合創始院長、國際及公共關係教授 Jason Bordoff 早前就在「外交家」雜誌撰文,解釋為何核能重新受到注目。
為何法國賣車廣告需加入「趕客」字句?
廣告本應是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吸引人購買,但在法國,宣傳新款汽車的廣告卻將會反其道而行,敦促觀眾或聽眾步行、踏單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當地政府之所以要求汽車公司「趕客」,為的正是推行減碳。
航空公司佈局低碳氫能飛機
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但在疫情之前,商業航班約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5%。這意味著要達到 2050 年淨零排放的氣候目標,航空業是 40 塊零碳變革拼圖的其中一塊。政府和消費者對高碳排行業愈加施壓,航空公司亦陸續尋求轉型低碳飛行的方案。
Ryan Fung:COP26 是生存與人性的抉擇
說穿了,COP26 根本不能算作一個環保大會,反而從一開始就是個外交大會。
COP26 拼減碳,天然氣成各國搶手資源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世界各國為了搶救全球暖化問題而努力,但同一時間,各國卻在檯面下大力爭奪一項天然資源:天然氣。
陶傑:「2050 碳清零」的迷濛遠景
格拉斯哥氣候高峰會,印度不太合作,將碳排放的期限推遲到 2070 年,也就是半世紀之後。西方國家的共識是 2030 年碳排放比 1990 年水平減少一半,然後 2050 年達到淨零。中俄兩國領袖均不出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也不到。即使有美國歐洲兩大龍頭,在資本主義自由世界獨自減碳,假設能成功,到時地球的天空也不會清楚劃分為兩個區域。只要第一碳排放國中國,以任何理由明暗不合作,格拉斯哥的會議結果即成空談。
【COP26】青年氣候倡議:全港可再生能源佔比提高至 20 %
香港政府日前發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計劃在 2050 年前把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提升至 15%,惟被批減碳目標不夠取進。即將出席「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 6 名香港青年代表,擬將千名市民聯署的「香港青年氣候行動宣言」帶入國際會議,促請港府更早實現淨零排放、提高綠電佔比,冀喚起香港及各界關注氣候議題。
捕撈南極磷蝦為何有生態爭議?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只有萬字夾大小,其身雖小,但處於海洋食物鏈的底層,角色卻相當重要。它為其他海洋生物,例如鯨魚、企鵝、海豹等生物﹐提供豐富營養。以生物質計算,磷蝦比人類還要多,單在南極的數量便有約 4 億噸。漁業界標榜捕撈南極磷蝦設有限額,屬可持續作業,但生態保育者則擔心,隨著磷蝦需求上升及捕撈增速,此舉仍有可能危害南冰洋的自然生態。
幫你種樹?相信植樹承諾前先問這些問題
樹木生長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樹木之中。植樹以抗暖化及補償以往砍伐所損失的樹木,策略正確,但實際操作往往與設想有落差。
【碳抵銷】碳放排能用錢一筆勾銷?
各國嘗試利用不同的市場機制,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建立碳交易市場、碳稅及相當具爭議的「碳抵銷」。一人做錯,旁人擋災:消費者和企業可以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贘。
NFT 熱潮焫著地球,加密藝術如何走低碳路?
你願意支付多少錢在一塊石頭上?有人出手就十分闊綽,以天價 400 枚以太幣買入一張虛擬的石頭 Jpeg 圖檔,創下非同質化代幣(NFT)藝術品系列 EtherRock 的最高價格紀錄。這塊不可捉摸的石頭貴得令人咋舌,同時也讓地球沸騰起來。有研究指,每件 NFT 藝術品平均帶來逾 200 公斤碳排放,已引發環保爭議。
徵收碳稅,以市場邏輯減低碳排放?
經濟活動無可避免要消耗能源,使用化石燃料能源會排放溫室氣體。近年有環境學者提出「去增長運動」新概念,認為減緩經濟發展才是救世良方。經濟增長是否必然與保護環境不可共存?經濟學家認為問題不在經濟增長,而是環境污染的成本「太低」。
Ryan Fung:歐盟定立碳關稅 逃稅不再簡單
與其說碳關稅是一項不公平的懲罰機制,不如它是一面照妖鏡,讓人知道那些國家是真的擁抱綠色經濟,抑或只是一直把自己漂綠,兒戲看待「碳中和」承諾。
Ryan Fung:石油巨企輸官司、輸董事、輸決議主因 ESG
石油企業壟斷牟利幾十年,一直以暗手游走政商界作威作福,基本上你想得出,石油幫也做得出:操縱輿論、影響科學發展、貪污行賄、左右政治選舉,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做壞事,豈料來到 ESG 新世代,卻被將了一軍,一步步被人清算。
電動車銷量增多,如何有助減碳排放?
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能源署」上個月發表 2021 年的全球電動車概況報告。數據顯示,即使去年在疫情之下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下降 6%,電動車銷量卻增加 41%。全球售出約 300 萬輛電動車,佔汽車總銷量約 4.6%。而要使電動汽車充分發揮其減少碳排放的潛力,關鍵之一,是電力系統亦要減碳。
【*CUPodcast】ESG 簡單講:幫助企業減碳的種子
失控的碳排放,是全球暖化的禍首,全球科學家唯有多管齊下去解決這項難題,在海陸空應用不同科技。當中部分技術專注於碳捕集,部分則主動出擊,應用「負排放技術」(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y),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轉化。
中國五年規劃 —— 零碳如期?
去年,中國承諾會於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高峰後,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正在北京召開的人大會議公佈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當中亦提到這個「達峰行動」。不過有專家質疑,2030 年才開始減碳,可能來得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