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COP26 是生存與人性的抉擇

A+A-
COP26 主席夏爾馬因協議未達最初期盼而哽咽致歉。 圖片來源:路透社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曲終人散,全球各國減碳步伐確實略有寸進,在幾個議題也取得一點成果,但要達至 1.5 度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似乎 2050 年的人類危機,仍比不上 2021 年所面對的政治現實和利益瓜葛,因為歸根究底,氣候行動只是國家自願行為。

作為香港青年代表之一,今次我跟隨非政府組織「低碳想創坊」親赴格拉斯哥在國際會議發聲,扮演的角色既是觀察員,也是氣候倡議人士,第一身體會到政治的藝術和偽術,看到被剝削國家的無奈、污染大國之間的默契。

政治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在整個會議結束前最後一刻,協議的字眼突然有所改動,煤炭由「逐步淘汰」變成「逐步減少」,背後實質上有兩個國家共同推動,奈何有些香港媒體卻把印度塑造為罪魁禍首,低調處理身為碳排放第一大國的另一重要推手:中國。

而這次結局峰迴路轉,也導致 COP26 主席夏爾馬哽咽並致歉,雖然有些人質疑他是演戲,但我傾向相信他更似是壓力爆煲,先被泱泱大國擺了一道而真情流露,再被英國首相約翰遜息事寧人,非常無奈。

污染國有污染國的迴避,發達國家也有發達國家的推搪。氣候融資雖是今屆大會的重要議題,但發達國家卻走數收場,未能兌現 2009 年 COP15 所提出的「2020 年起的 5 年間會每年向窮國提供 1,000 億美元,以助窮國應對及適應氣候變化」,聲稱要比預期延遲 3 年,在 2023 年才能實現承諾

要耗資天文數字去拯救世界,背後阻力當然是因為這筆錢沒有直接財務回報,只能拿去替貧窮國家做氣候適應(Adaptation)和減緩(Mitigation),加上不少國家在疫後經濟未完全復甦,又怎會願意用近水救遠火。

見狀,中國的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自然抽水,不但套用英女皇之前不點名批評一些國家「光說不做」的言論,還在與美國簽署沒有太多細節的「中美關於在 21 世紀 20 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後,揶揄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實際行動才至關重要,一吐之前被拜登奧巴馬抨擊的烏氣。

但細心一想,以發展中國家自居的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單沒有為聯合國氣候基金(Global Climate Fund)作出貢獻,反而從中收取 1 億美元,做法又是否公平?

說穿了,COP26 根本不能算作一個環保大會,反而從一開始就是個外交大會。現在全世界經濟、政治已全球化,沒有國家能單靠自己做到淨零排放,全球需求也不會輕易改變。在每個人都希望其他人去解決問題,自己坐收漁人之利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往後只能緩慢地推動。

數字不說謊,COP26 最後給出的答案是,遠遠仍未能符合 1.5 度升溫遠景,因為在各國「不走數」齊齊兌現承諾的情況下,全球依然向 2.4 度升溫邁進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