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碳消除背後的土地問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減碳生死兩茫茫,人類的未來暫時看起來並不樂觀,只剩下 50% 概率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攝氏 1.5 度之內,必須避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繼續增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公佈第六份評估報告(AR6)的第三工作組報告(WG3),當中提到已幾乎不可能把溫度上升控制在 1.5 度之內,對 2025 年前做到碳達峰不抱樂觀,意味人類如抱有決心要減碳阻止全球升溫,就需要大刀闊斧,應用上更多的方法去做二氧化碳消除(CDR,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 的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是通過自然氣候解決方案(例如重新造林和改善土壤管理);第二是工程解決方案(例如使用直接空氣捕獲 CO2);第三則是應用稱為 BECCS 的混合解決方案(例如生物能源加碳捕獲和儲存)來實現。

由於任何單一的 CDR 解決方案,都無法以足夠大的數量部署來提供所需的排放清除量,並且每種解決方案都會帶來不同的成本和風險,自然引起不同政府和商界的反思,到底如何減碳才能平衡經濟和生態。

減排代價不菲,之前在「經濟學不能逃避氣候革命」也提過,外界普遍的盲點,是無法理解到發展低碳經濟較傳統經濟更有利、碳稅或排放交易不會損害就業或整體經濟增長、舊有經濟學說未能理解氣候危機且沒有能力處理當今最大問題。

至於如何真正實現革命,各國就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善用天然資源,當中最難解決的相信是「土地問題」(當然不是香港政客經常掛在嘴邊的那種土地問題)。

有牛津學者的研究指出,儘管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多年,植物生長(主要在溫帶森林中)仍然吸收了人類近三分之一的年排放量,當中中國就著力發展森林經濟,每年已經吸收超過 10 億噸二氧化碳,大致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排放量,至於歐洲和美國也正在幫助從大氣中吸碳。

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改變土地用途似乎是唯一選擇,一項預測指,未來生物燃料需要的土地面積相當於俄羅斯(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風電場將需要一個印度大小的區域;太陽能將需要一個墨西哥大小的區域。

有趣的是,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世界上只有 30% 的人口真正「擁有」土地,可以按照法律手段去轉讓和繼承土地,即是一旦進行土地改革,高達 70% 的土地使用者或需跟政府打官司去釐清土地擁有權。

另外,原來世界五分之一的森林屬於私有,至少 15% 的公有森林由私營管理(主要在俄羅斯);在亞洲,森林使用權更於過去 20 年倍升,意味不同國家倘若認真執行減碳的話,就要好好跟產權擁有人去磋商合作,當然在一些行政主導的國家,會選擇「鬥地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