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

|共19篇|

法國示威「主菜」—— 北非香腸 Merguez

居法多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年初撰文,分享一次參與巴黎反退休改革示威的見聞,提及自己在現場的美食車買了北非香腸 merguez 來吃,形容「遠比一塊肉精緻」。美國「紐約時報」亦採訪向遊行群眾賣 merguez 三文治的攤檔,檔主坦言「我們賺得可多」。至今法國人曾為各種議題走上街頭,唯獨這款「主菜」始終如一。

防彈少年團的背後:ARMY 如何推動社會變革

5 月 31 日,韓國男子團體防彈少年團(BTS)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訪問白宮,出席「亞裔美國人及夏威夷.太平洋島嶼原住民」主題月活動,討論針對亞裔的歧視和仇恨犯罪問題。在席間,拜登盛讚 BTS 不單是才華洋溢的藝人,更加為社會傳遞良好訊息。其實,除了團體自身,近年多家外國媒體都讚揚其粉絲團「ARMY」能發揮強大網絡,推動社會變革。

廖康宇:悼 David Graeber —— 一個大學教授、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

他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走出學術象牙塔,進入打工仔的世界、細聽他們的工作經驗,將矛頭指向現今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扭曲了的市場和政府,貫徹始終地宣傳他心目中的理想國 —— 一種重視人人平等、強調民眾參與的「無政府主義」社會。

【似曾相識】一代年輕人前途,換一個平等社會

去年 10 月,智利地鐵加價約 4 %,一群高中學生因而發起「跳閘」運動表達不滿,不少民眾隨即群起響應,大規模示威浪潮由此爆發,國家陷入僵局。眾多未成年學生加入抗議行列,即使明知有入獄風險,仍決定上街遊行,只為爭取完整的民主制度和社會平等。

【諾獎提名】香港以外:北愛如何修補 30 年仇恨?

今屆諾貝爾和平獎將於明日揭盅,提名當中以杜林普、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等爭議性人物最受關注,但一些默默付出的團體組織和地方運動,亦值得留意,北愛爾蘭的「綜合學校運動(Integrated Schools Movement)」便是其中之一。不過,「綜合學校」為何物?它如何推動宗教共融?英國「衛報」就此作出報道。

波多黎各抗爭升級:人民會議

7 月份波多黎各爆出兩大醜聞,先有兩名高官涉貪被捕,後有總督羅塞洛「失言」,被揭言論歧視女性與同性戀及嘲諷 2017 年風災死者,引發連續 12 日大規模示威,最終在 50 萬人怒吼聲中落台。一大訴求達成,示威者卻明言不退,反而行動需要轉化升級,皆因波多黎各社會千瘡百孔,種種結構性問題並非一人下台可以解決。抗爭進入下一階段,示威策略亦轉入另一模式:人民會議。

【文宣要人】網絡時代動員要訣

過去的罷工罷課等社會運動,多數由政黨、工會等團體組織發起,來到互聯網時代,這種傳統動員模式的重要性已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電腦彼端敲響戰鼓,以鍵盤號召群眾。電腦電話人人皆有,如何將網上動員,化為網下的行動,是展示影響力的關鍵。兩位社群媒體專家 Jeremy Heimans 和 Henry Timms 合著的「動員之戰」,闡述了新時代的網絡動員要訣。

持久戰的實用心法:如何不被絕望擊垮?

眼見所有抗爭都徒勞無功,抗爭者要如何能夠不被絕望情緒拖垮?著名越南僧侶一行禪師曾經引導學生投身社運,學生卻飽受拘捕入獄、綁架謀殺、越戰戰火的威脅。究竟正念修行如何幫助學生渡過苦厄,不被悲傷、恐懼、絕望、憤怒情緒拖垮,持續為公義奉獻?

神聖臨在:民權運動的宗教性質

在爭取公民權利的漫長道路上,多名民權領袖都先後為自由平等理念而犧牲,彰顯深刻的宗教情操,至今仍富有道德感召力。美國歷史學者 Vaneesa Cook 研究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心路歷程,便發現其奉獻有深厚宗教基礎,基督教神學的「神聖臨在」與聖雄甘地的 Satyagraha 觀念,同為他的非暴力抗爭信念泉源。

Moyashi:聖誕老人暴動

1974 年 12 月 18 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發生了一場騷亂,70 個聖誕老人衝入當時哥本哈根最大型百貨公司中,奪取架上的貨品,再派給街上的路人。這場聖誕老人暴動是由激進丹麥劇團 Solvognen 所策劃,在進行這次百貨公司突擊之前,已持續了一個多星期大大小小的越軌行動。

鄭立:箭神 —— 本來想看羅賓漢的故事,結果是聰明笨伯搞社運

導演總是時刻警告你,即使這是講羅賓漢,也絕對不要以為是古裝劇,你想在裡面找到中世紀的味道絕對不可能。然後「箭神」這套電影的題材是甚麼?社運,沒有看錯,社運。除了劫富濟貧有演出來,真的和羅賓漢有個丁點關係外,其他東西都明顯是講社運,連影射都不是,是明射,兜口兜臉射你。

50 年為一轉,黃背心運動是 1968 年五月風暴的翻版?

1968 年 5 月,法國爆發規模浩大的學生騷動與工人運動,癱瘓全國;事隔剛好 50 年,一場「黃背心運動」意外席捲全國,矛頭直指總統馬克龍。不少輿論慨嘆,自 1968 年以後,巴黎未曾陷入過如斯街頭暴力,但政治哲學家 Antonio Negri 以至昔日學生領袖 Daniel Cohn-Bendit 都認為,兩者性質不可同日而語。

粉紅色的文化史

走過鬧市中的窄巷,粉紅色的霓虹燈管,象徵了廉價和庸俗的色情交易。在 18 世紀的上流社會,罕見的粉紅色衣物,卻曾是奢華風尚的代名詞。幾個世紀以來,社會對粉紅色所代表的意涵產生了巨大變化,它曾經在不同時期被認為象徵女性,代表女權,有時它是色情、媚俗,有時它是高雅,甚至含有犯禁的意味。「所有顏色都有它的指涉,但我認為粉紅色確實是最具爭議性,同時最分裂的顏色之一。它能夠引起人們異常強烈的情緒,無論是好還是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