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權教會:為南韓民主化奮鬥的基督教會

A+A-
1988 年 6 月 1 日,大批學生在首爾一所教堂外聚集,抗議政府及反對親美政策;6 月 29 日,時任南韓總統盧泰愚終於在這場「六月民主運動」中,公佈「六二九宣言」,宣佈改憲。 圖片來源:Gerhard Joren/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一直協助社運人士的好鄰舍北區教會,近日被指隱瞞約 1,800 萬元捐款,而被凍結資產,有員工和前董事被捕,教會堂主任被通緝,教會批評政權「赤裸裸打壓」。在很多國家,教會一直是民主化重要的推手,受到專制政權無情打壓。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南韓民主運動,很多基督教會無懼壓迫,為自由奮鬥。

今年,高麗大學榮休教授任焃伯(Hyug-Baeg Im)出版學術著作 Democratization and Democracy in South Korea, 1960–Present,講述南韓在 60 年代後的民主化運動,當中就提到教會扮演的角色。在戰後獨立初期,南韓基督教會政治傾向都比較保守。在 50 年代李承晚專政時期,政權和教會的關係甚至可以融洽來形容。當時北韓政權大舉抓捕基督徒,很多脫北者來到南韓後,加入教會,並擁護李承晚的反共政策。教會也積極動員教友支持李承晚。

到 1960 年,南韓爆發四一九學運把李承晚趕下台,還政於民;但 1961 年朴正熙少將又策動五一六政變,建立軍事獨裁政權。基督教會一直抽離政治亂局,很多教會以政教分離為由,不予干涉。到朴正熙專政早期,教會與政府的關係尚算穩定,有宗教領袖引用聖經教誨,認為政治領袖的權柄也是源於上主,故教徒應該服從政府。更重要是北韓的威脅未平息,反共情緒依然支配社會,令教徒普遍都支持反共的朴正熙政府。

在朴正熙任內,韓國國內的基督教會定位開始出現變化;圖為 1968 年 9 月,時任總統朴正熙(左)在悉尼機場準備登機離開澳洲。 圖片來源:Antony Matheus Linsen/Fairfax Media via Getty Images

60 年代中後期,政府和教會的關係開始產生微妙變化。1965 年日韓關係正常化,以共同應對中國和北韓威脅,事件惹起民意反彈,開始有基督教會投身反政府運動。1969 年,朴正熙準備「三選改憲」尋求第二度連任,金在俊牧師跟朴炯圭牧師就成為「反對三選改憲國民鬥爭委員會」其中兩位領袖。踏入 70 年代,愈來愈多教會以團體名義投身民主運動。任焃伯提出了三個原因,解釋為甚麼南韓教會有如此重大的改變。

首先,在朴正熙治下,南韓社會貧富懸殊嚴重,政權對人民的打壓也愈來愈強烈,教會要因應社會變化重新闡述教義,才能鞏固教會的正當性,當時有宗教領袖提倡「民眾神學」(Minjung Theology),在社會服務人民。加上教會是社會道德典範的象徵,愈來愈多教友要求教會更積極推動社會改革。而且朴正熙立場親美,這些教會多少與美國宗教界有聯繫,肆意鎮壓教會或會損害形象,令一眾宗教領袖更有條件投身社運。

70、80 年代出現了很多逆權教會,當中最大規模的,是韓國基督教教會協議會(Korean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旗下教會橫跨 6 個教派,有超過 1.2 萬名牧師,1979 時,全國 37.4% 的基督教徒屬於該協議會。任焃伯形容教會是韓國民主化的孕育者,並為很多抗爭者提供重要的庇護所。1972 年,朴正熙宣佈「十月維新」,尋求終身連任,嚴密監控工會、學生組織和反對黨。由於教會身份特殊,政權無從打壓,宗教領袖就成為第一批帶頭反對獨裁政權的人。

可是,依然有很多牧師被政權抓捕。1972 年 12 月,有牧師在全州市的教會進行晚禱時,公開批評「十月維新」而被捕,1973 年 2 月,兩名都市產業宣教會的神職人員也因為批判「十月維新」和政府的工人政策而被捕。同年 4 月,朴炯圭牧師和一些學生教友派發單張,要求撤回維新憲法而被拘押。另一方面,教會也積極收容被壓迫的人,例如明洞聖堂就被喻為「南韓民主化的聖地」,曾協助很多抗爭者避開抓捕行動。

基督教會後來與天主教會共同投入民主運動,到 80 年代聲勢愈來愈浩大。1979 年,朴正熙遇刺身亡,80 年代是全斗煥的獨裁時期。1987 年,21 歲大學生朴鍾哲被嚴刑拷問至死,政府初時希望隱瞞真相,惟天主教正義具現全國司祭團金勝勳神父發表聲明揭露事件,事件掀起「六月民主運動」的序幕。全斗煥接班人盧泰愚發佈民主化宣言,民主制度一直維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