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抗爭升級:人民會議

A+A-
8 月 2 日,波多黎各大量民眾上街,慶祝總督羅塞洛下台。 圖片來源:路透社

7 月份波多黎各爆出兩大醜聞,先有兩名高官涉貪被捕,後有總督羅塞洛「失言」,被揭言論歧視女性與同性戀及嘲諷 2017 年風災死者,引發連續 12 日大規模示威,最終在 50 萬人怒吼聲中落台。一大訴求達成,示威者卻明言不退,反而行動需要轉化升級,皆因波多黎各社會千瘡百孔,種種結構性問題並非一人下台可以解決。抗爭進入下一階段,示威策略亦轉入另一模式:人民會議

波多黎各社會弊端根深柢固,失言事件不過是引爆點。多年來,波多黎各的美資企業一直享有稅務優惠,1976 年稅務法第 936 條進一步免稅,促成大量美資湧入波多黎各成立子公司,將部分原為企業所得稅轉換成股息。經濟數據看好,對於增長稅收卻是杯水車薪,不足以維持公共服務運作,政府唯有借貸度日,多年來以債填債,利率逐步上調,注定陷入死亡螺旋。當克林頓政府決意分段淘汰稅務法第 936 條以堵塞避稅漏洞,波多黎各自 1996 年起十年內共損失約 8 萬就業職位,而 2007 年起十年間工作機會則進一步減少兩成

金融海嘯爆發,波多黎各發債應急,結果缺乏監管之下,包銷商如瑞銀和花旗濫徵巨額服務費,銀行又將債券包裝成基金,以欺瞞及掠奪性手法搾取退休基金。當債務危機爆煲,銀行收回貸款,退休金憑空消失,政府落得欠債纍纍,又積壓大量養老金未發,社會陷入停擺狀態。另一方面,身為美國殖民地,波多黎各有納稅義務,國會山莊上卻無代表;所繳稅率與美國本土相約,社會保障如醫療補助、食物援助卻少得不符比例亦不合時勢,加上美國兩黨拉鋸,波多黎各連風災吹襲亦遲遲未獲適切援助。示威者要爭取的遠遠不止官員問責,而是重塑整個社會。

波多黎各各地都有民眾自發集會,就社會上的各個議題交流意見。 圖片來源:Dayani Centeno/Twitter

總督羅塞洛下台(#RickyRenuncia)後,示威者憂慮民氣自此消散,無法為社會帶來真正改變,於是由 8 月起,各界接連多個地區發起人民會議(#asambleadepueblo),建立公民意見交流的平台,形式有分組討論亦有開放會議,交流均圍繞社會改革措施。面對千億美元債務、長期緊縮政策、嚴苛勞工改革、學校集體倒閉、變賣公共服務(醫療、教育、福利、交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藉貼地民生議題將抗爭精神推廣至社區。以維繫民氣及吸納新血效果而言,人民會議相當成功,其中相當多參與者就從未投身政治運動。

總督羅塞洛下台,只是波多黎各變革的開始。 圖片來源:路透社

集會之中亦有聲明要求政治改革。鑑於兩黨政制效率低下,政客貪腐風氣盛行,傳統政體已失去民心及合法性,有示威者提議成立憲法委員會修改現行法例,以及呼籲成立加強公民參與的政治機制。至於最具爭議的政治議題 —— 波多黎各殖民地位 —— 雖然普遍一致認同,美國最高法院 1952 年裁定波多黎各不得自治或獨立直接導致今日亂局,然而究竟是要爭取獨立,還是要求成為美國第 51 州,則大有分歧。為追求最大公約數,人民會議對殖民議題避重就輕,轉而集中講授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理念和途徑,並將人民議會的共識政策呈交當地政府,以群眾力量向其施壓。

另一值得參考的策略是連結海外僑胞。因經濟或避災等理由移居美國本土的波多黎各僑民不時支援故鄉,例如抗議債務重組國會法案(PROMESA)、颶風瑪莉亞吹襲後群起賑災、發起多地示威要求總督下台等,最近更動用政治本錢向美國國會施加壓力。本島居民與僑胞彼此互助,保持密切關係,有利爭取多方勢力支持,為挑戰既有權威鋪路。

歸根究底,波多黎各亂象源於「有納稅無代表」,殖民政府亦不關心大眾福祉,以致多年來任人魚肉,由富人港口淪為第三世界,其實一脈相承。近月大型示威掀起政治覺醒,人民會議遍地開花,反映波多黎各人追求「自強」(empowerment)、「自治」(self-management)及「自決」(self-determination)之心切。19 世紀波多黎各獨派革命分子 Ramón Emeterio Betances 曾經問道:波多黎各人在做甚麼,還不抗爭!抗爭者經已登場,人民會議的走向,波多黎各的下一步,值得所有爭取公義民主的同路人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