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網民發起聯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 3 天(即每星期工作 4 天)的地區,截止時間前已經有超過 5,000 人參與。要講近年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英國所推行的四天工作週(four-day working week),就不得不提筆者在劍橋大學讀博時的恩師、社會學系教授 Brendan Burchell。
職場
|共188篇|
世界潮流:多國警隊為何走向高學歷化?
放眼全球各地警察部隊,其實都正步入高學歷化以應對新挑戰。荷蘭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學的犯罪學家 Jan Terpstra 和 Dorian Schaap 曾發表研究,分析三個歐洲地區警察的「高等警察教育」(higher police education)改革。
疫情奪去員工的專屬辦公桌?
疫後復常,眾多改變卻無法逆轉。在家工作成為部分僱員的常態,即使回到辦公室,員工也未必保得住自己專屬的辦公桌;辦公室變成 Co-working Space,無可避免削弱員工歸屬感。究竟如何平衡得失,成為員工、企業與設計師的共同課題。
馬爾代夫被海環繞,年輕人卻不諳水性
馬爾代夫境內有 99% 是水,國內 1,190 個島嶼中超過 80% 海拔僅 1 米。有別於擁有廣袤陸地的國家,游泳對於馬爾代夫人來說,不只為強身健體及求生,更是保護海洋生態、捕魚及參與旅遊業的重要技能。但很多年輕馬爾代夫人,尤其是女孩,卻不懂游水。
方俊傑:「波士頓絞殺手」—— 不要用緝兇片的心態看
「波士頓絞殺手」導演 Matt Ruskin 的功力,跟 David Fincher 相比,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如果你以緝兇片心態看待電影,只怕會覺得再沉悶 100 倍。
為何星期日恐懼變得更嚴重?
一般打工仔在星期日晚上或多或少會感到有些憂鬱焦慮,因為一覺醒來會再次墮進工作輪迴中。西方以「Sunday scaries」形容休假完結快要上班的不安,這種愁苦感覺已逐漸成為困擾,2,000 名受訪美國上班族中,高達 75% 都在經歷星期日恐懼,估計是因為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財務壓力和就業問題。
林喜兒:The Consultant —— 是人是鬼還是機械人?
Amazon Prime 最新劇集 The Consultant,改編自 Bentley Little 同名小說,由 Tony Basgallop 創作,這位英國編劇曾是長壽肥皂劇 EastEnders 的寫手,近作有 Apple TV+ 的「靈異女僕」,至於 The Consultant 是否糅合兩種風格?
工種電子化,數碼鴻溝日漸擴大
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電腦技巧和知識,例如學校教師、醫護助理,到寫字樓文書,即使這些職位不會被視為高科技工種,但員工也需要駕馭多款電子軟件和裝置。在就業市場,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已經變得愈來愈明顯,威脅弱勢社群的生存空間。
4 個問題,助你在職涯更上一層樓
現今人們的職業生涯變數更多,以往追求一味往上爬的職業階梯,已被非線性的「波浪形」發展路徑取替,鼓勵探索不同方向,重新評估個人工作目標。但面對每日排山倒海的工作,如何顧及長遠職涯發展?
百年「獅王」鼓勵員工做副業,意外地尋找到前所未有的人才
一般來說,具有創業知識的專業人才,多數都任職於創投或大企業。這一群人身懷絕技,卻難透過一般勞動市場招聘。「副業」的形式,反而是接觸他們的新機會。
日企人才爭奪戰,從正職搶到副業
要進一步活用副業人才,就要面對「切割既有業務」的問題。以保健電子產品聞名的歐姆龍(Omron),其應對方法是跨部門徹底討論現況,開創新課題來共同解決。
亞洲女性打破職業界限、爭取平等與財富增長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今年的數據顯示,亞洲(除日本外)女性的財富每年增加 2 萬億美元,到 2026 年將達至 27 萬億美元,整體增長為全球之冠,更為史上首次,亞洲女性的財富總和超越北美以外任何地區。除了受社會結構及政策轉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等帶動,還因為有更多亞洲女性投身以往由男性主導的行業。
消除了加班,日本白領生活是否更好?
為打擊黑心勞動環境,日本在 2019 年通過工作改革法案,對超時工作制定上限,及後再因疫情推動遙距工作,令加班時間漸趨減少。出版多本人事專書的商業記者溝上憲文卻指,實際上很多人因無法加班而苦。部份年青人甚至反嫌職場「太白」,自覺被剝奪大量搏殺機會。勤勞還是過勞,到底該誰決定?
如何成為職場上的強大盟友?
近年美國和許多國家的職場上,人們都希望與被邊緣化的族群結成盟友 —— 給予實質支持、建立更平等而有效的工作環境;但很多時也擔心適得其反,或怕被誤解成扮演「白人救世主」角色。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管理學教授 Meg A. Warren 最近在「商業道德雜誌」發表研究,建議如何促進盟友關係(Allyship),長遠改善工作場域中的不公。
如何識別無能的領導層?
你有否遇過自負而無能的管理層,令辦公室士氣低落、員工不敢進言?倫敦大學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 Tomas Chamorro-Premuzic 指出,其實只要通過 9 條簡單問題,便可在面試階段推測候選人是否自負無能,從而做到真正任人唯才。
工潮之下,沒有聖誕卡的英國?
過去疫情累積造成的經濟影響陸續浮現,加上俄烏戰爭為地緣政治局勢增添不穩定因素,全球步向大滯脹時代。在英國,嚴峻的生活成本危機導致工潮四起,皇家郵政(Royal Mail)員工也發起罷工,很多人將不能趕及贈送聖誕卡給摯友。
由職場到社會,南韓掀起一場性別戰爭
今年 3 月南韓總統競選期間,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已提出要廢除女性家族部;當選之後,尹錫悅取消了政府崗位的性別配額,宣佈將按照業績而非性別來聘用員工,並著手廢除女性家族部。連月來南韓女性多次發起示威抗議,惟反女權情緒亦同時在網絡上擴大,引發南韓社會一場性別戰爭。
過時過節,裁員良機?
聖誕將至,許多美國打工仔接獲的禮物,卻是老闆給的大信封。非但 Meta、Salesforce、亞馬遜等科技企業近月宣佈或計劃裁員,高盛集團、福特汽車、零售巨頭沃爾瑪及百事可樂集團,同樣正在準備大舉炒人。從感恩節到元旦,為何這麼多公司偏要選在佳節前後,才來大刀闊斧,把員工掃地出門?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企業搶人才的五大法則
近月,香港政府揚言要在全球範圍「搶企業,搶人才」,但同時移民潮持續,香港民意研究所月初公佈的民意調查中,50% 受訪者相信未來兩年香港人才外流的速度將會加快。而近日也有報道指多個行業出現請人難的問題。佐治美臣大學經濟學教授高雲出版新書 Talent 講述企業招募人才的秘訣,正來得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