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共188篇|

廖康宇:有關台灣的週休三聯署,從四天工作週講起

最近台灣網民發起聯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 3 天(即每星期工作 4 天)的地區,截止時間前已經有超過 5,000 人參與。要講近年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英國所推行的四天工作週(four-day working week),就不得不提筆者在劍橋大學讀博時的恩師、社會學系教授 Brendan Burchell。

馬爾代夫被海環繞,年輕人卻不諳水性

馬爾代夫境內有 99% 是水,國內 1,190 個島嶼中超過 80% 海拔僅 1 米。有別於擁有廣袤陸地的國家,游泳對於馬爾代夫人來說,不只為強身健體及求生,更是保護海洋生態、捕魚及參與旅遊業的重要技能。但很多年輕馬爾代夫人,尤其是女孩,卻不懂游水。

為何星期日恐懼變得更嚴重?

一般打工仔在星期日晚上或多或少會感到有些憂鬱焦慮,因為一覺醒來會再次墮進工作輪迴中。西方以「Sunday scaries」形容休假完結快要上班的不安,這種愁苦感覺已逐漸成為困擾,2,000 名受訪美國上班族中,高達 75% 都在經歷星期日恐懼,估計是因為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財務壓力和就業問題。

工種電子化,數碼鴻溝日漸擴大

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電腦技巧和知識,例如學校教師、醫護助理,到寫字樓文書,即使這些職位不會被視為高科技工種,但員工也需要駕馭多款電子軟件和裝置。在就業市場,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已經變得愈來愈明顯,威脅弱勢社群的生存空間。

亞洲女性打破職業界限、爭取平等與財富增長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今年的數據顯示,亞洲(除日本外)女性的財富每年增加 2 萬億美元,到 2026 年將達至 27 萬億美元,整體增長為全球之冠,更為史上首次,亞洲女性的財富總和超越北美以外任何地區。除了受社會結構及政策轉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等帶動,還因為有更多亞洲女性投身以往由男性主導的行業。

消除了加班,日本白領生活是否更好?

為打擊黑心勞動環境,日本在 2019 年通過工作改革法案,對超時工作制定上限,及後再因疫情推動遙距工作,令加班時間漸趨減少。出版多本人事專書的商業記者溝上憲文卻指,實際上很多人因無法加班而苦。部份年青人甚至反嫌職場「太白」,自覺被剝奪大量搏殺機會。勤勞還是過勞,到底該誰決定?

如何成為職場上的強大盟友?

近年美國和許多國家的職場上,人們都希望與被邊緣化的族群結成盟友 —— 給予實質支持、建立更平等而有效的工作環境;但很多時也擔心適得其反,或怕被誤解成扮演「白人救世主」角色。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管理學教授 Meg A. Warren 最近在「商業道德雜誌」發表研究,建議如何促進盟友關係(Allyship),長遠改善工作場域中的不公。

由職場到社會,南韓掀起一場性別戰爭

今年 3 月南韓總統競選期間,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已提出要廢除女性家族部;當選之後,尹錫悅取消了政府崗位的性別配額,宣佈將按照業績而非性別來聘用員工,並著手廢除女性家族部。連月來南韓女性多次發起示威抗議,惟反女權情緒亦同時在網絡上擴大,引發南韓社會一場性別戰爭。

過時過節,裁員良機?

聖誕將至,許多美國打工仔接獲的禮物,卻是老闆給的大信封。非但 Meta、Salesforce、亞馬遜等科技企業近月宣佈或計劃裁員,高盛集團、福特汽車、零售巨頭沃爾瑪及百事可樂集團,同樣正在準備大舉炒人。從感恩節到元旦,為何這麼多公司偏要選在佳節前後,才來大刀闊斧,把員工掃地出門?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企業搶人才的五大法則

近月,香港政府揚言要在全球範圍「搶企業,搶人才」,但同時移民潮持續,香港民意研究所月初公佈的民意調查中,50% 受訪者相信未來兩年香港人才外流的速度將會加快。而近日也有報道指多個行業出現請人難的問題。佐治美臣大學經濟學教授高雲出版新書 Talent 講述企業招募人才的秘訣,正來得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