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疫前「無病也戴罩」的亞洲人,美國人以往甚少接觸外科口罩,戴的人不是醫護人員,就是在派對假裝醫護。直至疫症爆發,政府頒佈口罩令,在全國各地引起爭議、指責和蔑視。不過「美聯社」發現,來到 2023 年盡頭,口罩並未徹底從當地消失,反而融入到美國社會當中,成為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在通勤時間的鐵路車廂,抑或佳節時的購物中心和機場,都甚少看到戴著口罩的美國人,情況與「N95 計劃」行政總監 Anne Miller 預想的截然不同。這個非牟利組織在疫情期間啟動,旨在為人們提供優質口罩。但隨著疫情放緩及強制令解除,口罩需求急降,「N95 計劃」從本週起停售。她承認:「我本以為新常態之下,人們會像世界其他地方和文化那樣,光是出於對他人的慎重考慮,就會戴上口罩。」
內華達大學社會學教授 Markus Kemmelmeier 直指,常規並非這樣運作。他曾於 2020 年研究全美佩戴口罩的情況,發現使用口罩和抵抗口罩令的程度因地區而異,影響因素包括已存的文化分歧和政治取向。他認為,這與 40 多年前引入安全帶和相關立法時引起爭議相似。「兩者最初推行時,縱有其意義及功效所在,卻受到很多抵制。基本上都是關於個人自由受限、你不能告訴我要怎樣做等等的抱怨。」
行為改變營銷學顧問 Brooke Tully 亦指:「這是大流行的一個有趣之處。外送食物等服務疫前就已存在,到疫症期間才真正發展。但佩戴口罩之類的事,在美國確實沒有基礎,是疫情中的全新體驗,成為新引入的行為和常規之一。」Kemmelmeier 更表示,文化已經有變,如今部分美國人仍會戴上口罩,包括身處擁擠地方、出門旅行或霧霾嚴重之時。「它總會找到小眾市場。只要有需求,它就會留存。」
以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醫院系統為例,有見於呼吸道病毒增加,本週三恢復佩戴口罩的規定。居於北卡羅萊納州、現年 60 歲的 Sally Kiser 亦說:「我總有一個(口罩)旁身,因不知何時要用。」這位居家看護機構的負責人自言不常戴,除非所在環境需要慎重應對。「這有點像是我們所在世界的一種新模式。」紐約市會員制雜貨店「Park Slope 公共社」則於上月規定,逢週三及週四入內,必須佩戴口罩。
「Park Slope 公共社」總經理 Joe Holtz 表示,此舉在於向免疫力低的顧客提供更多保護,因他們較易患上感冒或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而為了把對生意的影響減至最低,故選在人流最少的兩天作此安排。77 歲的 Aron Halberstam 依舊在週四來店購物,即使他在其他日子已不常佩戴口罩。「任何地方有此要求的,我都會去做。我對(戴口罩)此事並不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