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察廳公佈,去年全國遭受配偶或伴侶暴力對待而求助的個案,達到歷年最多的 83,042 宗,其中有 20,895 萬宗來自男性,佔全體受害者的 25.2%,比例破紀錄之高。但這數字僅反映一小部分,因為還有更多仍在啞忍的丈夫,以及尋求支援卻被拒門外的男士。對於兩性的刻板印象,構成了家暴問題的死角。
大型廣告公司「博報堂」的市場趨勢專家、長期研究日本婚戀現象的荒川和久指出,男性遭受家暴的情況早已出現徵兆。他引述 2016 年度的司法統計,顯示在丈夫提出離婚的理由當中,「受到妻子精神虐待」的佔 20%,「受到妻子身體虐待」的則佔 9%,兩者的比例均較 20 年前幾乎增加一倍。
然而,更多受害男性仍被困於婚姻關係。仙台市一名中年漢透露,20 年前結婚後不久,妻子便抱怨「住所不是大型發展商所建」、「開的不是進口車」,又在子女面前罵他「無能」、「垃圾」,更朝他丟筷子和潑熱湯。直至去年妻子發狂打破玻璃,他受到場的警員所勸分居,至今輪流住在父母家、酒店和座駕中。
即使向行政機關求助,對方亦只會說『你既然還有工作,那就離婚、租屋自住便行』。因為我是男人,便沒設身處地去想吧。
神奈川縣由 2006 年起接受男性的家暴求助,當局指出這類精神暴力並非少數,包括「你的性格這麼差,養大你的父母也惡劣」等否定人格的辱罵,以及「賺得真少」等針對兼職的鄙視言論。但年初「河北新報」引用非牟利機構 OVA 的家暴調查,顯示僅得 9.9% 男性會向身邊人求助,遠低於女性的 24.5%。
未有開口的原因之中,「自己也有不對之處」佔多。惟分析指出,社會有種根深柢固的意識,認定「家暴是男對女的暴力」,很有可能令男性沒有家暴受害者的自覺,並羞於向人訴苦。甚少機構在其網頁明示歡迎男士求助,傳單設計則以方便女性受害者為主,亦被視為降低男性求助意欲的因素。
京都的日本家庭再生中心提供家暴受害支援,負責人味澤道明認為:「行政機構及傳媒未有認真思考,社會上存在為承受家暴而苦惱的男性。當局必須創造一個環境,讓受害男士可獲設身處地的建議,並傾訴藏在心底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