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童婚,叫新郎

A+A-
尼泊爾兒童。 圖片來源:Narayan Maharja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女孩,總是「童婚」的第一印象,估計有 6.5 億名女孩及婦女未滿 18 歲就結婚。 不過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道提醒,全球也有 1.15 億男性在孩童時代結婚;男童總是打擊童婚運動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群。

Chakraman Shreshta Balami 現時是尼泊爾一所公立學校的副校長。Balami 自小希望成為一名醫生,然而這個夢想,在 15 歲時就因為順從父親意願結婚而破滅。尼泊爾的童婚比例一直偏高,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估計,該國有約 1 成婚姻屬於童婚。身為過來人,Balami 這樣解釋「父母之命」:「在村子裡,一心要孩子結婚的父母只著眼當下。他們想要免費勞動力、多個人理家務農。」這些父母們卻沒有考慮童婚的不良影響。

尼泊爾的學生;童婚令部分未成年者要中斷學業。 圖片來源:Creative Touch Imaging Ltd./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UNICEF 執行主任 Henrietta Fore 認為,男童新郎同樣是童婚受害者:「他們尚未準備好,卻被迫承擔成人的責任。早婚導致他們太早為人父親,增加了養家糊口的壓力,並縮短其教育和限制其工作機會。」尼泊爾心理健康與諮詢中心(CMC Nepal)資深臨床心理學家 Pashupati Mahat 則認為,童婚還對人們的心理構成龐大壓力。「被迫童婚的男女孩子中,前者承受的抑鬱及孤獨感更大,自殺率也較高。」

Mahat 補充:「少年要強迫自己成為大人,心理上卻欠缺能力滿足這些要求。不夠熟練、無法為下一代提供理想的情感支持,他們會透過懲罰的方式養育孩子。他們不想處理孩子們的複雜情緒。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也沒有機會學習處理情感困難。」

Balami 回顧自己 15 歲時遵照病危父親的意願早早結婚,坦言失去醫生夢,感覺非常難受。「當一個人的夢想被奪走,情感會受傷。當我想到自己不曾掌握自己的生活時,會感到氣憤。」為免更多人受害,Balami 結婚後不久,即與 40 多名有童婚或童年訂婚經歷的青少年男性朋友,成立關注組織 Mahalaxmi Awareness Youth Club。Balami 現時亦在校內積極呼籲學生避免童婚,期望他們在結婚前先完成學業。

不過報道指,組織初時嘗試說服家長、新郎新娘,甚至破壞婚禮的行動適得其反。有村民甚至認為是教育和接觸社會規範之外的想法,令組織成員變得忤逆反叛,質疑應否繼續送孩子上學。他們只好改為專注於同伴支持及提供培訓。在一般人看來,反對童婚可能理所當然,卻難以撼動當地根深柢固的傳統思想、經濟及家庭壓力。報道舉例,部分父母眼見青少年子女開始戀愛,就會推動童婚,因為他們擔心女兒婚前懷孕,令家庭蒙羞。Balami 早年就因為對方家庭的壓力,而無法阻止自己兒子 Nirazan 的婚姻。

Nirazan 透露,自己中三時與女童 Sanjeeta 戀愛,「但我們的婚姻有點強迫成分,因為她父親發現了我們的關係」。當年,為了安撫強烈要求雙方結婚的 Sanjeeta 父親,Nirazan 最終說服了自己父母讓他們訂婚,並在自己 17 歲時成婚,Nirazan 更在 2017 年成為父親,無奈中斷獸醫學業。他剖白:「有了家庭,讓我有了賺錢的壓力,覺得很鬱悶。我會想,不知為何自己還要活著。」Nirazan 有時仍不禁想像,如果自己能繼續學業,今天的生活會怎樣。

聯合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研究員 Anju Malhotra 認為,男女童婚二者為一,除非結束女孩童婚問題,否則男孩的童婚不會結束。「家庭必須明白,讓女孩繼續上學有其經濟利益。農村也必須推動計劃,讓家庭意識到女兒的親密選擇無關家族聲譽,談戀愛不應成為馬上結婚的理由。」她認為,如果女孩家庭的觀念沒有變化,也無從談論讓男孩擺脫童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