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思.裂」—— 多重人格話嚟就嚟

A+A-
電影「思.裂」劇照。

患有多重人格的港人其實不少,例如老公話:「若與病毒共存,便等於共赴黃泉」,老婆就在他國無罩狂歡、自己話熱愛祖國,卻拿護照送子女到他鄉讀書,自己口袋裡總有 2 本護照、自己話本地樓市股市前景無限,卻投資英樓與美股⋯⋯ 如果只用「口裡說不,身體最誠實」這種動物行為學層次,是不足以解釋,因為這尚是一個人的「口是心非」,但要做到如此形神兼備,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涉及非常複雜的心理層面運作。最後,在電影中找到答案⋯⋯ 原來這叫做「多重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要了解多重人格的殺傷力,除留意時事,其實電影中常有描述,而筆者認為近年最精彩的人格分裂電影,莫過於印裔導演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於 2016 年拍攝的「思.裂」(Split)。

當年憑「鬼眼」(The Sixth Sense)成名,一度被喻為當代希治閣的沙也馬蘭,後來屢見疲弱,除了拍出備受爭議的「禍水」(Lady in the Water)和「破天.慌」(The Happening)外,還拍了韋史密夫(Will Smith)父子檔的「末日 1000 年」(After Earth),頓時聲譽跌至谷底。幸好數年後,獲近年驚慄片當紅掌門監製 Jason Blum 的 Blumhouse 支持,拍了「凶訪」(The Visit),才挽回一點名聲。

「思.裂」算是沙也馬蘭狀態回勇後的另一作品,筆者認為這是他近 10 年,甚至更多,最精彩的作品。低成本 900 萬美元製作,以極簡約和有限的場景,呈現出「解離性人格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此病患者腦內有多種人格並存,可控制患者意識,人格也可男可女,甚至是物種,詳細資料可在維基百科找到,是一種非常罕有的疾病,典型病徵就如你今天可以堅持全面清零,但同時又可以無罩狂歡一樣。

「思.裂」是講述一個與同學一直格格不入的女學生 Casey,與另外 2 名女同學被人格分裂者 Dennis 囚禁起來,她們設法逃離地下室,最終同學都被擁有 20 多個人格的其中一個殘暴人格所殺害。Casey 嘗試了解 Dennis 的各個人格,並在被囚期間憶起了小時候父親過世後,被叔叔收養,卻被其性侵,因而造成心理陰影,才出現後面的各種異常,甚至自殘。殘暴人格的 The Beast 在看到 Casey 的自殘傷痕後,才發現她原來有著跟自己相同的經歷,所以決定網開一面,放了她走。

影片場景簡單,純粹靠編劇和導演拍攝的功力,而更重要是,飾演多重人格 Dennis 的 James McAvoy 之演技,好得無話說,多場戲直接在一個鏡頭中轉換多個人格,除了語氣和表情外,難得是連樣子都能有所分野。從來這種人格分裂戲最怕的,就是觀眾不能入信,但此片卻憑著編導演的完美配合,讓觀眾徹底相信故事,甚至同情身為反派的 Dennis,與許多沒有參與殺害,甚至一心想逃離這個罪行的其他人格。

當然多重人格是一種病,我們不應指責患者,但若在現實中,把這種多重人格用在私人生活和政府政策上,實在是難以叫人掩住憤怒去輕鬆面對,而當大家看著各種荒謬時,就只能重溫這部 2016 年的電影,讓自己稍微接受身處於多重人格的年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