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受制於人 —— 新加坡供水四大「水喉」

A+A-
新加坡生產的新生水。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供水一直是兩國爭論不已的問題。近日,馬來西亞打算再次向新加坡提出修訂原水價格。對城邦國家新加坡而言,立國初期獲得馬來西亞供水至為重要,因而甚至將供水協議寫入 1965 年兩國的獨立協議中。但依賴單一供水來源終非長久之策,半個世紀以來,新加坡便以「四大國家水龍頭(Four National Taps)」為戰略,努力擺脫水資源上受制於人的狀況。

縱有供水協議,「斷水」仍是新加坡的實際憂慮。自新加坡立國起,馬來西亞即表明,其「水喉」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當時,馬來西亞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曾言

若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不利於馬來西亞,我們可以通過威脅關閉柔佛州的供水向其施加壓力。

東姑阿都拉曼的言論,無疑對新加坡的主權構成威脅。加上經歷 1961 至 64 年間一系列乾旱,新加坡人意識到,完全依賴另一個國家供水並不明智,需尋找其他水源來滿足國民的需求,「四大國家水龍頭」計劃由此展開。

四大水喉即:

  1. 馬來西亞供水 —— 柔佛河自來水廠集水區;
  2. 建造水庫;
  3. 隨著海水化淡技術具成本效益,興建海水化淡廠;以及
  4. 新生水「NEWater
馬來西亞供水至新加坡的輸水管道,每日為新加坡供應最多 2.5 億加侖原水。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馬來西亞供水

柔佛河水每日為新加坡供應最多 2.5 億加侖原水,而按去年數字,新加坡人每日用水量達 4.3 億加侖。亦有當地水務專家估計,目前新加坡約有一半的水來自鄰國馬來西亞,足見目前新加坡仍對柔佛河水有一定依賴。然而,兩國於 1962 年簽訂的供水協議,至 2061 年到期。在大限來臨之前,新加坡其餘 3 條「水喉」能否滿足全國用水量,以擺脫依賴柔佛河供水,便成為關鍵。新加坡政府指,協議到期時,其他供水方案將能完全取代柔佛河,維持國民的用水供應。

水庫

新加坡獨立前,境內只有 3 個主要水庫。1969 年,獨立後首個水庫 —— 實里達蓄水池下段(Lower Seletar Reservoir)建成啟用,不同水庫在日後亦陸續落成。自 2011 年,另外三個水庫建後,集水區面積由原本佔新加坡陸地面積的一半,增至 3 分之 2。全部水庫均以全長超過 8,000 公里的水道及地下管道連接,組成龐大的供水網絡,政府長遠更打算將集水區面積比例擴至 9 成

海水化淡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PUC)曾在 70 年代興建海水淡化設施。但宥於缺乏相關技術,且成本效率低下,無法實踐計劃。隨著海水反滲透(SWRO)技術日益成熟,2005 年,國內首座海水化淡廠,新泉海水化淡廠(SingSpring Desalination Plant)正式投入運作。目前,新加坡已擁家三家海水化淡廠,每日化淡總量達 1.3 億加侖,滿足新加坡目前用水量的 3 成。2020 年,政府更將再建兩座海水化淡廠;展望 2060 年,海水化淡將繼續滿足新加坡約 3 成用水量。

新生水

可供飲用的新生水,由經處理的廢水而成,其發展亦源於 70 年代,政府委託研究生產新生水的可能性。雖然研究指出技術上可行,但當時出於成本太高,以及未能確認處理後的水質是否適合使用,因此只有 1966 年起引入的工業用再生水投入使用。90 年代,新生水的相關處理技術有所提升、成本降低,至 2003 年,新加坡兩家新生水廠正式開始運作,目前水廠已增至 5 家,可滿足全國用水需求 4 成。與海水化淡相比,新生水甚至更具能源及成本效益,故預計 2060 年,新生水將滿足新加坡未來 55% 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