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政權移交中國迄今 20 年,據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文藝晚會上評價澳門 20 年來全面貫徹一國兩制。然而,要說澳門「回歸 20 年」,部分學者或有異議。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 Carmen Amado Mendes 則認為,1967 年,澳葡政府就「一二.三事件」認罪賠償、承認澳門為中國領土後,已失去「對澳門事實上的主權」。
另一名葡萄牙學者 Inês Trigo de Sousa,則在其論文詳細講述澳門殖民地時代與中國的關係。她指,澳門殖民地政府過去完全依靠澳門中華總商會領導人,與中國保持基本經濟關係。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即而來的韓戰及美國對中國經濟封鎖,除促使澳門經濟復興外,當地的政治氣氛同時上升,澳門身為葡萄牙殖民地的地位受到公開質疑。加上此前及 1949 年後的戰爭背景下,難民湧入澳門,增加澳門對中國的依賴,以確保各種食物、水及能源的供應。因此,對 4、50 年代的澳葡政府而言,不論誰在北京執政,均必須與當局保持合作關係。
中國官方儘管認為英、葡對香港和澳門的佔領屬於非法,但暫時接受現狀,不採取任何行動來改變局勢,而是在港澳兩地展開政治戰略,包括建立由中共贊助的政治及經濟組織。在澳門,兩個主要組織分別是對外貿易的南光貿易公司,及對外關係的地方分支機構新華社。其中,新華社充當「在香港及澳門實施中央政策」的聯絡角色。中方的做法,實際上建立了一個能夠接觸澳門居民的本地平台,以書本及小冊子、發放簽證等形式,成為為宣傳中國意識形態與資訊工具。
至於 1949 年成立的南光貿易公司,貿易範疇以外,亦是中國於澳門「間接」存在的代表。南光創辦人柯正平為廣東出身的共產黨員,身兼廣東省外事處代表,在澳門兼具企業家與政治人物雙重身份。在 1949 至 1966 年間,柯正平將中共中央及地區當局的信息,轉達予當地華人領袖何賢,並由後者向葡萄牙總督傳達。
1950 年代,鑑於上述各方以非正式關係處理各類問題,澳門仍能與然中國保持政治隔絕,本地殖民者既過上舒適生活,同時與華人社區相對和平地共處。但自 60 年代起,中國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在澳門顯著增長。1966 年,澳門華人與當地警察之間的衝突,終於發展成為中國與澳葡政府之間的公開衝突。
1966 年 11 月 15 日,氹仔一個社區協會希望擴張學校基礎設施,但未經市政區政府批准即展開建築工程。同日,有市政委員路經學校,發現學校私自動工,決定派警察介入要求工人停工。事件造成 24 人受傷,並逮捕了 4 名協會代表及 2 名華人記者。儘管翌日政府釋放 6 名被捕人士,但無視協會對懲罰警察、向受傷工人賠償的要求。輿論隨之指向殖民政府。一週後,「澳門日報」向當局發出警告,指「假如他們想與華人保持友好,就必須滿足要求。若不懲罰針對澳門人民的殘酷及暴力行為,便要準備承擔後果。」
葡萄牙國家安全警備總署(PIDE)澳門分支機構其後調查事件。當局向里斯本提交的報告,指責時任總督及市政委員犯下行政失當及腐敗行為,因為建築工程的要求被拖延 7 個月未獲批准,且葡萄牙人在澳門慣於收取不當報酬。報告亦提到護理總督施維納 (Mota Cerveira)處理事件有失輕重,加上市政當局無能,令共產主義勢力有機會在澳門散佈混亂。
總督府前的抗議活動每天發生,12 月 3 日,局勢前所未有地惡化。警察出動水炮車,與聚集在總督府前的數千名示威者發生衝突。示威者拉倒議事亭前的葡萄牙軍官銅像、燒毀警車,並開始攻入市政廳。亦有人群沿著大馬路衝向警察總部。期間警察向示威者開槍,又頒佈宵禁令。當日共 8 人被殺,212 人受重傷。事件過後,中國媒體的指責及威脅加劇。澳門新華社於 12 月 5 日發表社論,指北京正在密切關注澳門發生的事件。同日,中國砲艦更停駐在澳門海岸一帶;而在民眾間呼籲杯葛,令總督及其閣員幾乎遭到圍困。
同月 10 日,廣東省政府外事處亦向葡萄牙政府發出聲明,要求接受氹仔協會及學生會要求,立即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道歉、懲罰葡萄牙指揮官、澳門警察及市政管理人員。在媒體壓力及抗議活動下,示威者的「叫價」不斷上升。到 1 月份,人們普遍呼籲罷免總督甚至殖民政府。1 月 10 日,「澳門日報」頭條寫道:「在與葡萄牙帝國主義者的鬥爭中,我們推倒了高牆。」在連串抗議中,人們呼籲拒絕向葡萄牙人提供或出售食物、水及燃料。
別無選擇的總督,最終只能接受要求。1 月 28 日,終止衝突的協議條款終於敲定,該會議由澳門中華總商會主持,總督嘉樂庇(Nobre de Carvalho)、學生會及氹仔協會幾名代表,以及代表中方利益的柯正平及何賢均有列席。在「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中,澳葡政府向 11 月 15 日及 12 月 3 日事件遇難者及其家人作經濟賠償、懲罰氹仔事件涉事人員、解僱有關警察。同時,政府同意徹底消滅國民黨在澳門的組織、遣返國民黨人、逐步淘汰葡萄牙駐軍。最後,總督更作正式及公開道歉。翌日,嘉樂庇派員前往珠海拱北,與中國簽署了一項議定書,規定澳門政府即日起,將通過澳門中華總商會,遵循廣東省外事處的政治建議及方針行事。
「一二.三事件」過後,殖民地政府意識到,僅依靠南光公司及澳門中華總商會與中國當局打交道,已不足以保證其在澳門的地位。同時,南光及總商會則獲得對殖民政府更大的控制權。柯正平及何賢便成為澳門的影子總督。儘管葡萄牙名義上仍保有澳門,但「一二.三事件」後,已使中國在澳門的政治實力得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