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週日宣佈加入中國「一帶一路」計劃,中國則支持其對福克蘭群島主權的主張。1982 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是英國與阿根廷對當地主權爭議的高潮。在阿根廷看來,福克蘭群島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聲援阿根廷的中國,則認為當地反映西方的「殖民心態」。然而,早在戰爭爆發前的 1980 年,英國原本有意通過和平方案交出群島主權,惟後來阿根廷軍事入侵群島,加上島民一直心向英國,導致今日局面。
英國對福克蘭群島的統治始於 1833 年,1840 年代在今天首府史丹利港建立城鎮,直至 1982 年戰爭爆發前,當地建設仍然落後,並不繁榮。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文章稱,在 1960 年代,福克蘭群島並不是普遍人會想去的地方,當地工作薪水低、距離英國 13,000 公里,所以也不能對來者抱太大期望,例如一些少年犯便會在當地農場幹活。到了 80 年代,史丹利港外的定居點(camp)仍未鋪設道路,人們要騎馬出行。
英國政府無法預見福克蘭群島的前景,向來不欲投資更多。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榮休教授 Lawrence Freedman 曾描述,「英國政府對這些島嶼沒甚麼興趣,但仍堅守於 1968 年開始向島民所作的承諾,讓他們擁有是否將主權交予阿根廷的最終決定權」。志既不在群島,面對阿根廷持續提出主權要求,承諾考慮當地人意願的英國,便一直希望說服島民接受阿根廷的主權。
福克蘭群島報章「企鵝新聞」(Penguin News),去年便回顧 1971 年英國與阿根廷政府簽訂「通信協議」(Communications Agreement of 1971),指能從中一窺英國拉近島民與阿根廷距離的意欲。1970 年底,福克蘭群島公司(FIC)宣佈將取消小型貨輪-客運船達爾文號(RMS Darwin) 每月往返群島與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Montevideo)的服務。該船是當時群島唯一的對外交通,負責運送從英國空郵至蒙特維多再轉送到當地的信件、新鮮食品和車輛等物資,並接載群島的兒童到烏拉圭就讀英國學校。島民原以為英國將提供另一艘船隻繼續相關服務。
然而,英國選擇與阿根廷方面接洽,提議阿根廷與福克蘭群島建立航空聯繫,該協議還定明福克蘭群島兒童可以免費到阿根廷的英國學校接受中學教育。不僅交通,島民與阿根廷各方面的距離亦因此變得更近 —— 隨後有兩名來自阿根廷的女教師獲派往史丹利港的學校教授西班牙語、阿根廷國營能源公司 YPF 則壟斷了群島上的燃料供給。報道形容,「福克蘭群島居民本身並未意識到,與阿根廷的航空服務會變得如此受歡迎⋯⋯ 最終將導致他們認可並接受阿根廷的主權主張」。
儘管距離拉近,但阿根廷要取得群島主權,仍有阻力。1977 年,阿根廷軍政府開始要求「回報」。英國時任工黨外交部國務大臣(Minister of State)Ted Rowlands 更抵達福克蘭群島,向島上議員表示除非他們同意就主權問題展開談判,否則阿根廷國家航空很可能會撤回空中通航,而英國政府不準備為人口逐漸減少的群島提供援助。「企鵝新聞」報道指,議員們對應否將主權問題擺上談判桌陷入兩難,最終在 1980 年,英國向島民提出四種可行方案。
時任保守黨外交部國務大臣 Nicholas Ridley 提出的方案包括,徹底移交主權、「主權換治權」的回租方式轉讓主權(by transfer and lease back)、凍結爭端 25 年,或者採取激進的措施完全中斷談判。Ridley 當時向記者表示,如果島民同意移交主權,將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倫敦福克蘭群島政府辦公室的 B. G. Frow 則指,白廳首選類似租用香港的回租方案。
英國願意移交福克蘭群島主權,但直至 1982 年,島民仍拒絕讓阿根廷取得主權的回租協議。同年 2 月,英阿之間談判破裂,往後便是 4 月的福克蘭戰爭。阿根廷選擇軍事佔領福克蘭群島,改變了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的態度。4 月 15 日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秘密報告指出,「皇家海軍特遣部隊漫長過境期間,英國將繼續尋求外交解決方案⋯⋯ 但如果無法在合理的時間內達成某種合意的妥協,倫敦似乎有意採取軍事行動⋯⋯」
有歷史學家稱讚戴卓爾夫人面對危機立場堅定、速戰速決;而另一項促使英國決定派兵前往群島的因素,則是福克蘭人的意願。儘管英國此前有意移交群島主權,但福克蘭陷入危機期間,時任英國國防大臣 John Nott 在國會上強調:「我們或阿根廷想要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島民想要甚麼。赤裸裸的侵略剝奪了他們的權利,他們的權利應得以恢復。」曾任英國國防部特別顧問的 Luke Coffey 則指,自治不是殖民主義:「值得慶幸的是,英國不僅承諾尊重島民自決權,還捍衛這項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