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香港天文台今年新增了「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當氣溫到達 35 度(攝氏,下同)或以上時,就會發出警告。5 月 30 日全港氣溫普遍達 35 度,部分地區如上水及赤鱲角更一度錄得 37 度以上,香港天文台便首發「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且連發兩天。布里斯托大學氣候科學專家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不同地區的體感反映為甚麼會有差異。
今年,北半球尚未進入炎夏季節就已經打破溫度紀錄。4 月份西班牙一度出現 38.8 度高溫,如此酷熱即使在夏季也不尋常。南亞和東南亞受到持續熱浪襲擊,越南和泰國溫度創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 44 和 45 度,新加坡也突破 37 度,中國上海上月錄得 36.7 度,是一個世紀以來最熱的 5 月天。布里斯托大學團隊表示氣候變化使高溫更常出現,但同樣程度的熱浪,可能會因濕度和各地準備程度而導至非常不同的影響。
團隊指出,近日東南亞的熱浪特別容易產生熱壓力(heat stress),輕則令人心情焦躁,嚴重者可以引發中暑甚至死亡。熱壓力顧名思義是由於高溫所致,但其他天氣因素如濕度、輻射和風力也是關鍵。身體會從周圍的空氣、太陽或者消化和運動等身體活動獲得熱量。為了調節體溫,我們必須散發部分熱量,有一部分直接散發到空氣之中,有些是通過呼吸,但大部分熱量是隨流汗排走;當皮膚表面的汗水蒸發,便會以潛熱形式(Latent heat)從皮膚和空氣吸走熱能。
人們能夠抵受熱壓力的程度,會受到個人健康因素影響。不過,當熱壓力到達一個臨界點,即使是身體壯健、適應力強的人,若要進行中度程度的戶外運動也會引發嚴重的健康風險。研究人員通常會以「暑熱壓力指數」(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來評估熱壓力程度,計算方法會同時考慮氣溫、濕度、輻射熱對人體的影響。以西班牙為例,4 月份最高氣溫是 38.8 度,但由於天氣較乾爽,「暑熱壓力指數」約為 30 度。
專家普遍認為「暑熱壓力指數」達 35 度是人類適應力的極限。布里斯托大學團隊成員用現有的氣候數據繪製出全球熱壓力地圖,嘗試找出最容易超出「暑熱壓力指數」極限的地方,當中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阿拉伯半島、非洲及南美的赤道帶和澳洲等地都是高危地區;而隨著全球變暖加劇,熱壓力超標的情況會更頻繁。值得一提的是,35 度只是一個參考,很多人到達這個酷熱水平前已感不適,事實上相對較涼爽的熱浪,都可以造成大量死亡。
而且團隊的研究只是作宏觀分析,未有計算微氣候引發的局部極端情況。例如,在一個城市裡頭,某些特定區域可能會因為規劃和建築因素而更吸熱,相反某些沿岸區域可能受惠於海風通風,又或者處於山丘的「雨陰」位置,而相對不潮濕。另外,人們對熱浪的預備程度也是關鍵。東南亞地區因為經常面對高溫,人們普遍更能應對熱浪,即使熱壓力極高,所造成的直接死亡案例也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