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民主路:厄立特里亞獨立30年

A+A-
1989 年,革命部隊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的士兵。 圖片來源:David Stewart-Smith/Getty Images

今年 5 月,厄立特里亞迎來了獨立 30 周年。厄立特里亞被喻為「非洲北韓」,是世界最封閉的國家,政府血腥鎮壓異見聲音,人民連電話卡和護照也難以取得。有當年的革命義士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白,回首當初的革命熱情,也講述厄立特里亞未竟的民主路。

厄立特里亞位處東非「非洲之角」,歷史上曾經與今天埃塞俄比亞的提格雷省一樣,是阿克蘇姆王國一部分。後來,厄立特里亞多次易手,1890 起成為意大利殖民地。二戰後厄立特里亞被英國短暫佔領,當時英國想過把厄立特里亞一分為二,蘇丹給予穆斯林,其餘為埃塞俄比亞。不過方案受到厄立特里亞人反對,而埃塞俄比亞則希望獲得厄立特里亞主權。最終,1952 年,聯合國決定把厄立特里亞劃定為特別自治區,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合組成一個聯邦。

這個東非版的一國兩制到 1962 年就結束了,埃塞俄比亞強行吞併厄立特里亞,變成省份,催生厄立特里亞獨立運動。1974 年,埃塞俄比亞軍方領袖門格斯圖(Mengistu Haile Mariam)推翻帝制,成立左翼軍政府,實行鐵腕獨裁統治,但無阻厄國人民爭取獨立的決心。前 BBC 主編 Samuel Ghebhrehiwet 表示,在長達 30 年的獨立戰爭中,由南到北,革命軍每天都在戰場搏鬥、在戰壕睡覺,攀過每一座高山,最後有 6.5 萬義士喪生。

Ghebhrehiwet 較遲加入這場革命,他在 1982 年從軍,當年只有 16 歲;他從小就聽過埃塞俄比亞人如何入侵家鄉,亦很仰慕那些留長髮、手握 AK-47 的自由鬥士。Ghebhrehiwet 在一個名為 Arag 的山谷接受了數個月訓練,學習如何使用手榴彈等武器,還有各種進攻、撤退和偽裝的策略。他們甚至要上政治課,想像如何建立民主政府。初時,革命軍只是盤據厄立特里亞西部的游擊隊,而門格斯圖政府就得到蘇聯幫助,雙方軍力懸殊。

可是,門格斯圖大力肅清異己,包括親華和親阿爾巴尼亞的左翼勢力,令革命軍得到愈來愈多盟友幫助,包括後來掌權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而在 80 年代尾,埃塞俄比亞基本上已經陷入完全崩潰的內戰狀態。1990 年 2 月,Ghebhrehiwet 參與解放重要港口馬薩瓦(Massawa)的戰事,該戰事令埃軍在厄立特里亞的活動被大大箝制。後來 Ghebhrehiwet 投身文化戰線,研究以革命歌曲和戲劇提振士氣。

1991 年,厄立特里亞終於成功獨立。Ghebhrehiwet 與戰友到達首都阿斯馬拉(Asmara),那天民眾夾道歡迎革命戰士。可是高興的日子持續不久,戰士們已經為國家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有人希望回到家鄉又或者重新學業,要不然做一份文職工作,政府卻不允許他們退伍,首兩年甚至不發工資,只提供膳食。另一邊廂,政府高層卻夜夜笙歌,耽誤軍機會議,其中總統阿費沃爾基(Isaias Afwerki)更是自立國以來,一直獨攬大權至今。

1993 年,厄立特里亞獨立兩周年之時,一班革命義士抗議,要求領袖改善軍人待遇,會議在阿斯馬拉舉行。高層在會議中呼籲大家冷靜,政府會尋找解決方法,但示威甫結束,政府就抓捕示威領袖,有些人更被囚 15 年。很多人厄立特里亞期待的民主夢,到今天依然未實現;而過去 30 年厄立特里亞戰爭不斷,數以萬計人喪生:1995 與也門、1996 年與蘇丹,1998 年與埃塞俄比亞,2008 年與吉布堤,還捲入近日的埃塞俄比亞內戰。

Ghebhrehiwet 後來轉到一份政府報章工作,最終流亡海外。他目睹很多友人和戰友被捕,不過他表示,很多厄立特里亞人仍然相信變革必然會發生,烈士的宏願有一天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