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共107篇|

鄭立:「炸彈人」這遊戲是否從香港六七暴動中取得靈感?

雖然聽起來很像影射香港的六七暴動,但炸彈人並非因為某大國指使而協助侵略者前置入侵,進行恐怖活動的暴徒,而是為了自由而戰,脫離專制統治者,追求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人的自由戰士。我們並不能因為炸彈人也是放炸彈,就把他們看成跟六七暴動的左派相提並論。

自由之堡壘 —— 因圍城而生的荷蘭萊頓大學

成立於 1575 年的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為荷蘭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大學。萊頓大學的成立,時代背景正值荷蘭與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1568-1648)」。在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的帶領下,拒絕西班牙統治的荷蘭人,開始與西班牙軍隊作戰。其中,不少荷蘭城鎮飽受西班牙圍城之苦。然而,萊頓卻能成功堅守一年。作為獎勵,以「自由之堡壘(Libertatis Praesidium)」為校訓的萊頓大學,在威廉支持下成立。

恐怖分子曼德拉

香港示威浪潮歷經四月不息,反而愈演愈烈,天主教香港教區宗座署理湯漢樞機近日表示,以暴易暴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滋長仇恨,並以甘地和曼德拉為例,認為兩人堅持以和平方式反抗暴政,因而稱譽世界。仇恨固然不應鼓吹,然而湯漢所舉例子值得商榷。例如曼德拉,則不單主張以暴易暴,更曾成立武裝組織「民族之矛」,以破壞公物向政權施壓,長年被英美政府視為恐怖分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 世紀南非(下)

「曼德拉 A 到 Z :馬迪巴的多面人生」一書作者謝克特,將南非的民主運動成果歸功於 4 個策略奏效:煽動城鎮動亂、尋求國際社會對南非採取經濟制裁及外交孤立、反種族隔離運動全球化,以及發動武裝抗爭。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 世紀南非(中)

回顧 20 世紀的南非解放運動,起初和理非與勇武分流,一邊廂有以非洲民族議會為代表的中產甘地式示威,另一邊廂則是諸如倫比德的排外非洲民族主義者,而黑人、印度人及白人示威者之間又存在種族隔閡,阻礙各政治組織團結一致。後來經歷血腥鎮壓洗禮,抗爭一方汲取教訓,一次又一次聯合發動大型不合作運動。政權以政治迫害及濫權警暴回應,將抗爭運動逼向地下,同時著力爭取外國勢力支援。當反種族隔離運動全球開花之時,亦是南非國民黨沒落之日。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 世紀南非(上)

由殖民時代起,「南非」的歷史就是一部抗爭史。由 17 世紀荷蘭殖民者圈地開始,到英國建立世上第一座集中營,再到南非白人政權的種族隔離政策,甚或延續至今的種族貧富差距,逐步見證抗爭者的身影由邊緣邁向舞台中央。

厄立特里亞:極權下的窘況

東非國家厄立特里亞(Eritrea),1993 年自埃塞俄比亞分裂而出,獨立成國。開國元首、現任總統阿費沃基(Isaias Afwerki)行一黨統治,禁止成立任何反對黨和獨立媒體,並囚禁所有滋事分子。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 Jibat Tamirat 在當地官方人員的「陪伴」下,走訪厄立特里亞,探索極權國度的窘況。

歐美反中聯盟,捍衛數碼世界的自由秩序?

在 21 世紀,電子數據已是珍貴的社會資產,如何監管全球數據流通,成為了大國間的角力戰場。有學者撰文分析,中國正試圖利用其監控技術的優勢,把世界導向專制主義的未來,建議歐美雙方通力合作組成大西洋聯盟,以捍衛數碼世界的自由開放價值。

美國有必要幫助爭取民主、自由?

美國國會復會,「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成為首要審議法案。本地支持該法案的意見認為,國際社會出手,有助挽救香港正瀕臨崩潰邊緣的人權和自由。史丹福大學政治及社會學教授 Larry Diamond 日前撰文指,今天美國若選擇對全球各地崛起的獨裁勢力沉默,只會養虎為患,最終令全球的民主力量枯萎。

活著與自由,德國人以天體感受之

自由是甚麼?不同人對怎樣才算「自由」,或許有不同詮釋。假如問德國人,赤身露體、一絲不掛地做運動、桑拿浴、曬太陽也是自由的一種體現。在德國,天體主義稱為 Freikörperkultur(FKK)。1898 年,德國首個天體組織成立,追求健康的天體理念並迅速於柏林,以至北海及波羅的海一帶蔓延。時至今日,不少德國人仍追求這種身體自由。

Moyashi:自焚式言論自由

這也是心靈雞湯類文字的通病,共通點都是充滿了無力感,錯的永遠都是受害者。世界的不合理無法「合理」地處理,所以只能夠處理自己。受害者改變不了世界,因為世界是絕對而不可逆的,唯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果這算是和平自由,這應該是自焚式的自由,透過閹割權利與倫理價值去達成某種妥協。

Moyashi:活動議題騎劫指南

6 月 13 日晚,東京涉谷街頭舉行了一場港人的反逃犯條例示威大會,超過 2 千人響應,參加者不乏日本人。活動主辦人元山仁士郎表示,是次的行動是為了告訴大家,香港的學生正冒著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為日本有的集會與言論自由而戰鬥。

懼怕自由

“Liberty means responsibility. That is why most men dread it.”
— Bernard Shaw, Irish playwright

自由意味著責任。這就是多數人懼怕自由的原因。
— 蕭伯納(愛爾蘭劇作家)

日本教育新方向:打擊校園欺凌,由廢除校規開始?

試想像一間學校,廢除全部校規,上課期間學生可用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甚至「離開課室也沒關係」,結果會變怎樣?東京都內這所「無王管」的櫻丘中學,不但消除了校內暴力,使欺凌幾乎絕跡,學生成績更提升到區內數一數二的水平,不少父母甚至讓子女跨區入讀。為何無規無矩,反而更有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