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亞:極權下的窘況

A+A-
首都阿斯瑪拉中心區,還殘留著意大利殖民時代的建築。 圖片來源:Eric Lafforgue/Art in All of U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東非國家厄立特里亞(Eritrea),1993 年自埃塞俄比亞分裂而出,獨立成國。開國元首、現任總統阿費沃基(Isaias Afwerki)行一黨統治,禁止成立任何反對黨和獨立媒體,並囚禁所有滋事分子。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 Jibat Tamirat 在當地官方人員的「陪伴」下,走訪厄立特里亞,探索極權國度的窘況。

國營電視獨大

「厄立特里亞」的名字在亞洲鮮有聽聞。她是全球新聞自由度最低的國家,甚至比北韓的排名還要低。國營的 Eri-Tv 是厄立特里亞唯一的電視台,等同政府的「傳話筒」。倘若安裝了衛星天線,則可觀看 BBC 或其他外國電視台,甚至是由流亡人士營運的 Asena TV 和 ERISAT。

資訊局局長 Yemane Meskel 否認厄立特里亞是一個「資訊封閉社會」,指市區內有多於 91% 的家庭安裝了衛星天線,可觀看超過 650 條國際電視頻道,而他本人也有在使用 Twitter。

電話卡如黃金般難得

和 Eri-Tv 一樣,當地只有一間電訊服務公司,而且同由國家嚴格監控,它便是 EriTel。國內的電訊服務差、覆蓋範圍小,根據國際電訊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報告,厄立特里亞的網絡覆蓋率僅高於 1%。此外,電話卡像黃金一樣珍稀、難得,市民若要購買電話卡,必須向政府申請,即使成功購買,也不能隨心所欲地上網,因為根本沒有手機數據可供使用。

真要上網的話,只能連接 Wi-fi,但速度非常慢;瀏覽世界主流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和 Twitter,也需要「翻牆」。由於電話卡的申請困難且繁複,所以不少當地人都寧願到電話亭通訊。Tamirat 在進入厄立特里亞的第 5 天才獲得電話卡,但在離開時必須交還。

限制提款,無自動櫃員機

一間位於阿斯瑪拉中心區市場的店舖。 圖片來源:Eric Lafforgue/Art in All of U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在厄立特里亞,有錢並非萬能。當地有提款限制,每戶每月只可提取 5,000 納克法(Nakfa,約等 2,600 港元),而且只能到銀行處理,國內並無自動櫃員機。有居住首都阿斯瑪拉(Asmara)的市民向 Tamirat 表示,他曾為了買一輛 1986 年版的豐田卡羅拉(Toyota Corolla)汽車,連續 11 個月到銀行提款,才足以支付一半費用,餘下的 5.5 萬,便透過銀行轉帳交付。商家想有錢在手,全因市面流通的納克法貨幣不多。至於為何有此措施,當地人眾說紛紜,有指政府希望市民養成良好儲蓄習慣和控制通脹,也有人認為政府不喜歡市民私自交易。

用生命賭自由

為擺脫極權下的生活,不少人想離開,但他們要拿青春,甚至生命作賭注。數以十萬計的國民選擇偷偷逃難,但部分欲前往歐洲的人,因飢餓和不諳水性,於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罹難。

想合法地離開又如何?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厄立特里亞政府要求青少年參與「國家服務」,例如軍事訓練,只有在完成服務後,才會獲發護照。然而,拿到護照後並不代表可以即時離境,還需申請簽證,但由於政府害怕其國民一去不回,簽證成功與否,還要看政府的臉色。這一系列的「步驟」,或需時 20 至 30 年。

「拿到護照就像願望成真。」一名受訪的青少年說:「但到了那時候,你已經 40 多歲了,而且已經結了婚、生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