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反中聯盟,捍衛數碼世界的自由秩序?

A+A-
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發展迅速,但背後涉及的數據問題令不少人感到憂慮。 圖片來源:Simon S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在 21 世紀,電子數據已是珍貴的社會資產,如何監管全球數據流通,成為了大國間的角力戰場。有學者撰文分析,中國正試圖利用其監控技術的優勢,把世界導向專制主義的未來,建議歐美雙方通力合作組成大西洋聯盟,以捍衛數碼世界的自由開放價值。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及網絡政策中心(Cyber Policy Center)研究員 Andrew Grotto,以及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ESMT Berlin)數據社會研究所副總監 Martin Schallbruch 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我們正處於歷史關口,以重新制訂數碼科技的監管準則,牽涉到數據保護、網絡安全、反壟斷及稅收等議題。中國、歐洲與美國各自表述,其影響可以無遠弗屆。

歐盟提出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很快由多國政府採納。相關條例受到「歐洲人權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及「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European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約束,確保網絡私隱不受侵犯,歐盟還試圖規管人工智能技術。

乍看之下,中國提出的「網絡安全法」都是大同小異,它同樣堅稱維護個人私隱,但除此以外,該法例還額外劃分所謂「重要數據」,可讓政府有權取得「影響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數據資料」。

中國與歐盟的網絡安全措施,背後反映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 —— 中方對社會穩定的要求,高於基本人權的保障,後者隨時可以被犧牲。如今中國正試圖以自身優勢,把自己一套數據管理模式強加於世界。文章警告,中國有 4 大優勢需要警惕:

1. 中國市場龐大

中國擁有龐大及具吸引力的本土市場,又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外國企業難以抗拒的同時,又足夠支持中國企業對外擴張。

2. 產業政策多元

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外資企業諸多限制,以扶植中資企業發展;政府以大量資金為後盾,扶助中資企業大規模竊取外國知識產權,同時參與國際論壇制訂國際標準,又招募外國人才到中國,令中資得以走向國際。

3. 創新生態系統蓬勃

上述兩項因素,使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日益蓬勃,產品技術不再一味抄襲外國,也開始推陳出新。但獨佔鰲頭的產品,在在反映了中國的專制與利益取向,譬如人臉識別監控技術、配合審查系統的即時通訊軟件等。

4. 數碼監管框架逐漸成形

雖然中國的監控部門貪污腐敗、執法界線模糊,但其數碼監管框架正在成形,逐步影響到行業生態 —— 企業主動向監管部門公開數據,向外國企業附加額外規管,以國家利益及社會穩定壓倒一切。

文章認為,歐美必須明白彼此的共同利益,於科技領域上組成聯盟,方可抵銷中國的優勢,保障網絡空間的自由開放。歐美佔全球經濟產出 3 分 1,及全球研發開支的一半,雙方在外交、安全和貿易事務上關係密切,又較重視法治與公民權利。

自從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職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洩密事件曝光後,歐美在科技領域合作跌至谷底。但文章認為歐美始終要覺悟,無論貿易上有多大分歧,雙方終究秉持相同的自由民主價值,可以就監管問題交換意見,重奪全球數據管理的主導權,以防堵中國的專制主義在全球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