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造的城鎮、珊瑚造的清真寺、玻璃造的宮殿,這些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來自中世紀的璀璨非洲文明。現實的非洲,當然沒有 Marvel 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中的先進王國瓦干達(Wakanda),但它的過去也絕非主流所想般原始落後。法國歷史學兼考古學家 François-Xavier Fauvelle 專研鮮為人知的 8 至 15 世紀非洲,主張此時的非洲文明正值「黃金時代」,可與世界其他文明鼎足而立,成果最近翻譯成英文新書 The Golden Rhinoceros: Histories of the African Middle Ages。
重新填滿歷史的空白
非洲肯雅港口城市蒙巴薩(Mombasa),當地最熱門的旅遊景點是名為耶穌堡(Fort Jesus)的世界文化遺產,由葡萄牙人在 1593 至 1596 年間建成,為首個歐洲強權立足東非的重要見證。自 1497 年葡萄牙探險家達嘉馬(Vasco da Gama)船隊繞過好望角後,陸續展開對東非的探索及征服,蒙巴薩為其中一座被征服的港口,於 1505 年遭到葡萄牙艦隊炮轟。
如今很多世界史書寫,都視 15 世紀末葡萄牙人來臨為非洲史的開端,彷彿之前的非洲原始落後得不值一哂,或只有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值得一提,黑格爾更曾經在 1830 年代說過,非洲「不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但其實非洲歷史從不空白。在 Golden Rhinoceros 一書中,Fauvelle 顛覆主流觀念,不把葡萄牙人來臨寫成非洲史開端,反而視之為非洲黃金時代的終結。
早自 7 世紀伊斯蘭教誕生開始,到 15 世紀歐洲開啟的大航海時代為止,非洲都是商品及知識交匯之地,物產豐饒,加納、努比亞(Nubia)、津巴布韋亦曾有過燦爛文明,非洲王室、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世界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
但研究早期非洲史困難重重,大多數記載都來自口述歷史,當中夾雜大量虛構杜撰的內容,可信性成疑。Fauvelle 為此煞費苦心,整合了極為零碎的文字紀錄,大部分文獻來自伊斯蘭世界及猶太人,當中有地理學家及旅行家的遊記。
沒有文字記載的部分,Fauvelle 憑藉多年考古學經驗彌補不足,從千年文明的吉光片羽,窺探背後的藝術及宗教成就。譬如位於現今南非境內的馬蓬古布韋王國(Kingdom of Mapungubwe),其巧奪天工的金犀牛工藝品便是其中之一。
沙礫下的教堂、珊瑚造的清真寺
昔日蒙巴薩之所以受到葡萄牙人的覬覦,正由於其絢爛的物質文明。當地建有珊瑚造的宮殿和清真寺,從印度洋貿易而來的波斯香料、威尼斯玻璃、中國瓷器,還有從非洲內陸俘虜得來的奴隸。
蒙巴薩的繁華並非例外,其城市居民以斯瓦希里人(Swahili)為主,他們是阿拉伯和非洲文化的混血兒。考古學家至今共發現逾 170 座斯瓦希里人城鎮遺址,分佈在東非索馬里至莫桑比克海岸。它們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卻淹沒於茂密叢林之中。
在西非馬里帝國北部,城鎮 Taghaza 曾因為撒哈拉以南的礦產貿易而發展蓬勃,整座城市更以價格不貲的鹽構築而成,為當地垂手可得的建築材料。早於哥倫布啟航橫越大西洋前,馬里帝國皇帝 Abu Bakr II 曾經放棄皇位,親率 2,000 艘船隻探索「大西洋的最遠距離」。
位於現今烏干達的古代布干達王國(Kingdom of Buganda),當地曾經建造過玻璃製宮殿和墓穴。位於蘇丹近埃及邊境,中世紀努比亞人建造的巨型 Faras Cathedral 埋藏在沙礫之下,其保存的拱形圓頂和錯綜複雜的壁畫,是人類文化遺產中可貴的一塊。
剛果哲學家 V. Y. Mudimbe 和肯雅政治學家 Ali Mazrui 曾經提醒,世界一再從外部發明「非洲」概念,把非洲描述成靜止而單一,令人錯誤以為,非洲數千年來一直維持人類起源的原始狀態,歷久不變。
Fauvelle 著作正好彌補我們的認知不足,真實的非洲不是我們刻板想像的「黑色大陸(Dark Continent)」,15 世紀前的非洲亦不是主流歷史書寫的「黑暗世紀(Dark Centuries)」。非洲曾經在人類文明中獨當一面,只是為後世所遺忘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