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自然資源對環境風險投資至關重要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水、土地、空氣及棲息地都是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成本」一詞則用於描述企業所能依賴的環境資源的未定價或非市場價值。通過進行環境輸入量的經濟評估,自然資源的估值就能夠有效補充 ESG 分析報告內容。

在 2013 年,聯合國曾斥資開展一項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研究,名為「自然資源的危機:100 個商業外部成本」的分析,並作為推動「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的廣泛措施之一。分析披露出世界初級產業的土地使用、水用量、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污染、土地和水污染,以及廢物的處理成本高達 7.3 萬億美元。

而於 2019 年 5 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表了一份新報告,當中發佈的一些普遍統計數據和事實,描述了令人擔憂的趨勢

  • 75%:人類活動迄今為止「嚴重改變」了陸地環境的比率(海洋環境佔 66%)
  • 47%:全球生態系統的規模和狀態指標,比估計的自然標準減少了的比率(當中不少指標以每十年至少 4% 的幅度下降)

「2020 年愛知目標」是各國政府於 2010 年簽訂的一系列全球生物多樣性承諾,旨在減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速度,以及為可持續發展經濟提供基礎,但是 IPBES 報告已經暗示這些目標將不會達到。聯合國於去年 9 月 15 日所發表的報告更指出,訂下的 20 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沒有一項能完全實現,只有 6 項部分達成,部分子目標甚至惡化。以上事實表明,大自然的貢獻對我們和下一代至關重要,社會應更廣泛及深入地了解生物多樣性減少所引起的風險。

唯有透過企業以至金融投資者的共同努力,大自然才可以被保護、回復生氣及可持續地發展。方法之一,就是將自然資源成本納入估值。一間公司採用的資源貨幣量化和其創造的環境外部成本,能促使環境風險整合到估值和定價機制中。此舉令環境外部成本成為進行公司財務分析時的考慮因素之一,並因此更有效地評估財務和信用風險的潛在影響,最後便能整合至投資層面。企業亦可利用自然資源估值,更了解公司因環境和社會影響將面臨的風險,而金融機構也會對特定環境風險投資進行壓力測試,並根據這些風險調整資產配置策略。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香港地球之友於2019年正式推出香港綠色金融路線圖,並成立綠色金融顧問團。顧問團由投資銀行分析師、評級機構及指數專家、ESG基金經理及ESG報告專家組成,他們為地球之友的政策倡導框架提供建議,並就時下議題論述觀點。地球之友期望,通過向政府、商界和慈善團體推廣環境、社會與管治(ESG)投資,倡導香港為氣候變化做好準備,共建一個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