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真的能重現蘇聯式動員嗎?

A+A-
5 月 7 日俄羅斯勝利日閱兵。 圖片來源:Sefa Karaca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普京下令局部動員 30 萬後備軍人、推動盧甘斯克(LNR)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NR)公投,又提到動用核武保衛國家,俄烏戰爭勢將向更惡劣方向發展。然而,蘇聯憑藉自身軍工設計和軍事體制,有條件動員大軍,今天的俄羅斯恐怕已沒有同樣能力,動員 30 萬具作戰能力的兵員。

蘇聯紅軍的定位,是一支追求贏得全球全面戰爭的武裝力量,軍事戰略明確基於動員群眾的概念。俄羅斯資深軍事媒體編輯 Aleksandr Golts 在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The Jamestown Foundation)撰文指,一旦在「威脅時期」(period of threat),蘇聯必須具備足以召集 400 至 800 萬預備役人員的能力。在和平時期,軍隊則要盡可能訓練及準備足夠的未來預備役人員,因此紅軍士兵始終保持在 400 至 500 萬。不少蘇聯部隊實際上由骨幹形式的師組成,每個師只有 500 名軍官、200 名正規二等兵,絕大多數剩餘空缺位置會由預備役人員來填補。

莫斯科一幅支持俄軍的壁畫。將一個平民訓練成士兵需時以月計,俄羅斯在缺乏訓練提供下動員,士兵將無法獲得足夠戰鬥能力。 圖片來源:路透社

當戰爭來臨,一個原本只有骨幹的師,就會接受預備役加入,並部署到戰場上。同時,按蘇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驗為指導的軍事計劃,紅軍一個旅多數會在 3 日內「消失」(fade),鑑於多數部隊很可能在交鋒中喪生,那些被摧毀的師會不斷加入新的預備役人員,組成的新單位,以取代失去的預備役。

除了把人當成消耗品投入戰場,蘇聯軍事裝備也是戰場上持續損失和替換的消耗品。Golts 指在「威脅時期」,所有工業設施都必須即時生產武器及軍事裝備;即使在和平時期,所有工廠都必須保持具有專門用於軍事生產的動員能力,民用企業也要建立及維持平行但冗餘的軍事生產線。結果是蘇聯一直為全球戰爭準備,製造大量武器庫存,包括超過 6 萬架坦克。80 年代蘇聯面臨經濟危機,軍工生產仍穩步增長,構成日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直至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蘇聯武裝力量,但要面對如何改革軍事,適應全新形勢的問題。早在 1990 年代,俄國已無法維持蘇聯式動員軍事編隊。Golts 表示,俄羅斯當時號稱擁有 150 萬人的軍隊,但已無任何可部署的預備部隊;8 成的骨幹軍事編隊淪為紙板編隊。2007 年至 2012 年間出任國防部長的謝爾久科夫(Anatoly Serdyukov)一度展開其「謝爾久科夫改革」,消除軍中的骨幹式編制,而建立 70 個旅,目標要維持 100 萬士兵、15 萬軍官。

Golts 認為,謝爾久科夫改革實際上拒絕了動員群眾的概念,一旦改革充分實施,俄國行業及部門應不再需要保持動員準備。當然,謝爾久科夫的改革,是為俄國常規部隊能在幾天內贏得局部衝突而設計,一改蘇聯時代全面戰爭的建軍目標。但普京在 2012 年解除謝爾久科夫國防部長職務,預示了軍事改革失敗。2017 年普京在國防部領導層及國防企業負責人的會議上,強調迅速增加國防產品及服務生產的經濟能力、檢查動員準備情況等準備功夫,也顯示普京沒有放棄昔日大規模動員的能力。

不過繼續堅持大規模動員,不代表做得到。將一個平民訓練成士兵,需時至少以月計,但俄羅斯現時只向新員提供 1 個月甚至幾日訓練。起用多年未再接受軍事訓練而重新召回的預備役人員,代替烏克蘭戰爭中傷亡的士兵,也不太可能顯著增強俄羅斯戰鬥力。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系研究員 Mike Martin 認為,俄羅斯的動員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理論上,動員可以增加俄國軍隊人數數百萬之多,但現實中這些新部隊缺乏教官訓練、吸收兵員的單位、領導指導的軍官士官,更沒有足夠裝備提供戰鬥力。

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本週指出,俄軍某些部隊面對大量進攻及裝甲部隊,已損失了 5 至 9 成兵力。開源情報網站 Oryx 則清點照片影片證據指,俄軍自戰爭以來損失了 6,300 多輛汽車,包括 1,168 輛坦克。為 Oryx 撰稿的軍事分析家 Jakub Janovsky 指,俄軍實際上根本沒有能力為新部隊提供足夠的現代化裝備。而俄軍軍官在戰爭期間不斷被烏軍針對擊殺,也印證了軍事專家們提出,現時俄羅斯已無大規模動員所需額外軍官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