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

|共206篇|

【新詞】「腦谷」:AI 熱潮如何改造三藩市面貌?

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新詞】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東京小店為何如此繁榮?

東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城市,為全球第二大城市經濟體,僅次紐約,更勝倫敦,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市容整潔而且治安良好。在如此發達和資本化的環境下,當地橫街暗巷卻又能養育非常有趣的小店生態。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 Jorge Almazán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出版著作 Emergent Tokyo,探討東京獨特的城市生態如何形成。

日本學校午餐保質素外,更是一場教育

在日本,學校午餐不只是提供溫飽,以及為發育中的兒童供給足夠營養,更是與食相關的最好教材,並可作為學童日後健康飲食的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學校尤其重視午餐,不但嚴格講求營養均衡及衛生,更會提供相關教育配套。

【Soul Monday】回饋家鄉,自掏腰包辦報

時代變遷,紙媒式微。在 Winsted 這個美國康涅狄格州小鎮,最後一份本地雙週報 Winsted Journal,也在 2017 年因為入不敷出而停刊。惟在該鎮土生土長的現代消費者權益之父 Ralph Nader 相信,居民們仍想手執報紙,閱讀鎮上大小事情。88 歲的他於是自掏腰包,全力協助新聞工作者,在家鄉重辦地區報。

昭和年代無浴室套房,捲土重來

沒有浴室的公寓,是日本在 1950 到 70 年代興起的產物,這種看似不方便的住宅近年大受年輕人歡迎,因為澡堂、健身室等有沐浴設備的場所愈來愈普遍,不必在家中洗澡。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無浴室公寓的吸引力是租金低廉之外,還非常適合選擇極簡生活方式的年輕人。

【愛在左右】油麻地的滄海桑田 百年木器店何去何從?

市建局去年表示,未來 5 年將推出 10 個重建項目,其中包括油麻地和旺角的項目。位於新填地街的百年木器店泗祥號,也擔憂自己店舖座落重建區,第四代店主何國標(Louis)坦然沒辦法,「這是生老病死的必經階段,做得一天得一天吧」。隨著時代變遷,泗祥號從製造航運律囉、車木演變成冷氣木餅,默默尋找喘息空間,同時見證油麻地的滄海桑田。

【Soul Monday】修復公眾電話,重新貢獻社區

時代不斷進步,舊物漸被淘汰,為此感慨的不限於老一輩。美國 90 後青年 Mike Dank 便鍾情於公眾電話,十多歲起就收藏這種過時之物。去年這位技術工程師更進一步,把個人愛好發展成社區善舉。他與朋友合辦互助組織,利用重新接線的電路板,把民眾捐出的舊電話連接上網,免費供人使用。

山區小村莊獲派 2,000 萬歐元,為何有村民不想要?

人窮自然愁沒錢。但一朝致富,愁的就可能變成「有錢點樣使」。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大區佩爾蒂卡阿爾塔(Pertica Alta)一個小村莊 Livemmo,最近也有這種奢侈煩惱。Livemmo 今年雖然從大區內多個村莊中脫穎而出,可分享歐盟為意大利預留約 2,000 億歐元的 COVID 振興基金;但這個只有 196 人口的小地方,如何用錢、要不要錢,考起了當地人。

【香港道別式】九龍城的瑰寶 重建巨輪下的潮州雜貨店

市建局今年 5 月啟動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項目,宣佈會在未來清拆該處唐樓,於九龍城扎根 70 年的「潮發白米雜貨店」屬於其中之一。碩果僅存的潮州粿品、時令煙燻鴨、新米混入舊米的泰國香米、和街坊建立的深厚人情味⋯⋯ 這些,會不會隨著九龍城變天而消失?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烏克蘭村落重光,村民卻為通敵疑雲內訌

烏克蘭軍隊連月光復多座村鎮後,另一場衝突正悄然展開。「華盛頓郵報」戰地記者早前採訪一座烏克蘭重光村落,發現村民試圖清算通敵的「烏奸」,甚至陷入互相報復的惡性循環,情報人員亦無法搞清楚真相,撕裂的鄰舍關係恐難以修復。

【Soul Monday】以單車取代校巴,孩子更健康快樂

每逢星期三,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居民都會走到窗前或門前,觀看約 170 個踏單車經過的孩子。穿著黃色安全背心的體育老師 Sam Balto 從早上 8 點 10 分左右,就會帶領孩子們用單車通勤上學。以單車取代校巴近半年來已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上學方式,社區亦非常歡迎,因能減少交通擠塞和污染,還促進體育活動與社區發展。

【Soul Monday】企業家回饋社會,救同胞於水深火熱

嚴重水災上月浸了大半個巴基斯坦,超過 3,300 萬人受影響,包括 68 萬名嬰幼兒和孕婦。當地急需大量糧食、藥物、衛生用品,以至帳篷、毛毯、蚊帳、淨水器,國際援助卻相對緩慢而有限。數十位本地企業家在此時挺身而出,各盡所能救同胞於水深火熱,部分行動甚至希望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