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城市,為全球第二大城市經濟體,僅次紐約,更勝倫敦,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市容整潔而且治安良好。在如此發達和資本化的環境下,當地橫街暗巷卻又能養育非常有趣的小店生態。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 Jorge Almazán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出版著作 Emergent Tokyo,探討東京獨特的城市生態如何形成。
Almazán 團隊指出,各地城市正面對多種危機,例如都市破落、貧富懸殊、環球資本與本土生活不斷衝突,急需一套新的發展模式。他們認為東京是相對成功的一個例子,能夠平衡經濟發展和社群生活,不過比起紐約和巴黎等歐美名城,外界較少知道東京內部運作。在書中,他們嘗試走進東京寧靜的舊區,還有熱鬧的夜生活圈。他們指出東京地景有五大特徵:橫丁(yokochō)、雜居(zakkyo)、暗渠(ankyo)、橋底空間和低密度社區。
圍繞著這五大特徵,東京發展出一套「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emergent urbanism),容許城市以一種由下而上的方式自我組織起來。過去,有人會形容東京是一個失序之城(city of chaos),但 Almazán 團隊認為這些社區空間其實亂中有序,只是這種秩序不同於巴黎和巴塞隆拿等地的中央規劃。他們套用複雜系統理論(complex systems),認為各種日常互動交織起來的話,亦能適應變化,滿足城市所需的功能。
這些日常互動,需要一些微空間(microspaces)作為基礎。在東京,即使是住宅區小小的兩層排屋,業主都能夠把底層空間出租成酒吧、餐廳、時裝店和小型工作室。有年長業主會把空間轉換成年輕子孫的創業資本。龐大的微空間供應,令租金可以維持相對合理的水平;一些二戰後發展出的暗巷黑市,今天已變成迷人的橫丁市集。當然,政府為小型企業提供的稅務寬免、廉價而且容易申請的餐廳營運牌照,亦令家庭式食店得以繼續經營。
由於東京規模龐大,而且有完善的鐵路網絡,發展商較有動機開發低發展區或者舊政府大樓,多於迷宮般、要處理複雜地權問題的舊商業區和住宅區。民間亦衍生出一些策略來對抗都市重建的威脅,例如把地權交予非牟利信托,確保新租戶要延續社區需要的商店業務。有些地區則會自發推行升級項目,避免完整的都市重建,又嘗試保持地區特色。Emergent Tokyo 一書形容,東京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展現了社群親密、適應力和自發性。
研究團隊認為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可以為主流的企業城市主義(corporate urbanism)—— 一種以高樓價、高消費、高階產業主導的發展模式提供另一套想像。不過,這種模式能否輸出到外地,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例如美國的房地產是人們賴以退休安老的投資工具,人們期望樓價升幅能養活自己,東京模式未必能滿足需求。而且,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通過由下而上的方式生產出來,例如大型的公園和鐵路設施,如何作出平衡,仍需深究。
另外,有時候自然而生的策略,如何得以保存和推廣仍是一個問題。Almazán 團隊舉例指「澀谷飲兵衛橫丁」(渋谷のんべい横丁)就是一個以集體業權對抗都市重建的例子。然而並非所有橫丁市集都學會這種做法,東京居民和小商戶有時要更加有意識和有組織地推動維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