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教堂相繼倒閉?

A+A-
2020 年 11 月,紐約市史丹頓島上的一座教堂。 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隨著美國的非宗教人口上升,每年有大量教堂關閉。專家認為,大流行爆發加劇相關趨勢;但同時,教堂建築在房地產市場交投更為活躍,昔日不少禮拜堂如今也改頭換面。

根據生命之路研究機構(Lifeway Research)的資料,2019 年約有 4,500 座新教的教堂倒閉,約 3,000 座全新教堂開放,是展開研究以來,美國的教堂數目首次出現負增長。執行董事 Scott McConnell 指出,不少教堂在大流行期間暫時關閉,令人們去教堂的習慣中斷,要讓他們重返教堂成為一大挑戰。美國生活調查中心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大流行前,75% 受訪者表示每週去教堂一次,去年春季已下降至 67%。

2017 年,Lifeway 一項調查揭示了更深遠的影響因素:高中時至少曾持續 1 年定期去教堂的 18 至 22 歲受訪者,有 10 分之 7 已不再持之以恆。McConnell 認為,除了受升學或搬家等地區因素影響,還涉及主觀因素,例如約 4 分之 1 退出教會的年輕人表示,不同意教會在政治和社會議題上的立場。

皮尤研究中心一項研究發現,至 2020 年,64% 的美國人口為基督徒,30% 被歸類為「無宗教信仰」。1990 年代以來,大量美國人離開基督教;此趨勢正重塑美國的宗教格局,1972 年,92% 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是基督徒,預計至 2070 年將降至 50% 以下,無宗教信仰者可能會超越信奉基督教的人數。

非基督徒:前基督教美國的形成」一書作者、聖瑪麗大學神學和宗教社會學教授 Stephen Bullivant 認為,這是基督教世界中的世代轉變。祖父母一輩可能經常去教堂;他們的孩子會說自己相信上帝,卻不常去教堂;到千禧一代,去教堂或宗教對他們來說,幾乎沒任何經驗或關係。

Bullivant 指出,多數國家如加拿大、英國、法國、澳洲、紐西蘭,無宗教信仰者更早崛起,在 1960 年代嬰兒潮一代後,這種傳統基督教道德觀念就不斷瓦解。但美國因經歷冷戰,樹立了「基督教美國」與「不信神的共產主義」兩種鮮明旗幟 —— 非宗教即是非美國人,致使美國較遲出現這股無宗教信仰趨勢。「惟至千禧一代,冷戰對他們而言,只是童年時的模糊記憶。」

當會眾人數減少至臨界點,教堂就會關閉,使得大量教堂可供出售。從事教堂銷售的房地產公司 AD Advisors 董事總經理 Brian Dolehide 表示,過去 10 年的教堂銷售額急增,通常被改建為住房或療養院,也有一些被其他有意擴建的教堂買下。「這類交易跟一般營利的交易截然不同,我們不希望從中獲利,而是想尋找最佳用途,以反映其於過去 50 年甚或 100 年的使用情況 —— 如果可能的話。」

然而,並非所有地區的教堂都面對相同考驗。在德州,教堂銷售公司 Church Realty 的 John Muzyka 表示,待售教堂數量比過去 15 年任何時候都要少,原因之一是州長允許教堂在大流行嚴峻期間,仍一度保持開放。但他認為,教堂倒閉主要是因為未能適應時代變遷。「經濟壓力固然有影響,但通常更關鍵在於教堂面對社區變化時,不知如何應對,或無法吸引足夠的年輕人,為下一代延續會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