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夜市何來何去

A+A-
圖片來源:Chen Yongnuo/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在金融神話、科創神話、乃至法治神話都破滅的後國安香港,為了拯救香港低沉的經濟和社會,長官們連同商界老人想出了「香港夜繽紛」,最新的出路是夜市神話。

夜市不同街市,街市是售賣日用品的地方,擁有維持日常生活的必要機能,進化後就是超市和百貨公司;夜市是聲色犬馬的地方,娛樂功能大於實際需要。沒有街市,人會活不下去,但沒有夜市,人不會死。所謂「夜市」,其實是城市把用不完的精力發洩的地方。

夜市不會平白出現,你首先需要的是一群想要發洩和娛樂的人。過去農村社會沒有娛樂,生活也沒有輕鬆得讓人有許多剩餘精力,所以每年幾次節日祭典,讓年青人抬轎喝酒發洩一下就足夠。所以夜市是短暫的,例如歐美的 Christmas Market 和華人社會的年宵,節日前後幾個星期在廣場臨時搭建舉行。

當代城市化後為了集中管理,往往會將這種墟市轉化成另外的形式,把節日收進資本化的商場店舖。城市規模和精力成正比,規模又與資本成長有關,所以發達城市總有舉行不完的啤酒節和感謝祭。另一方面,國際城市更擁有名為「遊客」的永續過剩精力,把本來的「臨時」改造成固定的景觀。

回到香港的語境,我搞不清是不是政府發現了可以把精力當成消費券派發的方法,竟然覺得今天社會可以承托一個沒來由的夜市。夜市本應是社會發展整個過程的末端,是一個發洩剩餘精力和資本的娛樂空間,而不是發展本身。夜市是振興了經濟後,自自然然出現的東西,用夜市來振興經濟只是倒果為因。

當然從旅遊業的角度來看,夜市也可以是發展的資本。我先不管今天有多少訪港遊客,又帶來多大的消費力。先問一句,香港有沒有可以用來吸引遊客的夜市?其實是有的,應該說曾經有,那就是新年夜市,不過政府已經親手在 2016 年摧毀了。要數的話還有其他類似的東西,但都在高昂的租金和官僚程序下成為乾屍。

今天的夜市是連主題都懶得想,發展藍圖都懶得寫,拿塊爛布往地上放就說是。與其擺賣舊報紙包裹又冷又臭的鹹魚,事實證明,不如擺賣鹹魚的 NFT 或者以鹹魚為名的電子貨幣,也許可以騙騙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