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日本百円商店之鄉

A+A-
圖片來源:KAZUHIRO NOGI/AFP

百物騰貴加上日元貶值,百元均價店在日本變得更為重要。只是「100 日元」這個劃一價格,本為業界龍頭 Daiso 在 45 年前定下,這類商舖能死守此價至今,則仰賴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的廉價批發。NHK 新聞節目「現代焦點」派員實地採訪,了解此城怎樣成為「百円商店之鄉」,疫症之下又有甚麼改變。

對義烏較有認識的,都是百円貨品的生產商。以滋賀縣彥根市的 Bonten(ボンテン)為例,社長若林矢壽子在 1999 年得悉,能在義烏找到「世上最便宜的材料」,便於當地設廠,再把手工藝用品進口日本。她指義烏本為貧困農村,農閒時村民就會製作日用雜貨幫補家計,於是 1978 年改革開放、引進市場經濟,當地人亦陸續開店,1982 年左右更設有大規模批發市場,吸引外商在此「入貨」。

大量的廉價勞力,也是吸引之處。像若林的工廠,有時要請多達 200 人也能很快湊齊,當中多出身寒微,甚至不識字和無戶籍。隨著義烏發展,勞工相繼前來,該城逐漸成為兼具「市場」和「工場」的大型生產據點。踏入 90 年代,百円店業內收到「風聲」,開始向義烏訂購大量商品,從此長期合作。以往若林等日本生產商,幾乎每月也到義烏一趟洽商,直至疫症爆發才沒再去。

過去在義烏,很多工廠也會生產供給日本百円商店的日用雜貨。  圖片來源:Zhang Jiancheng/VCG via Getty Images

不過,義烏亦已今非昔比。上月中 NHK 攝製隊到訪當地,發現在大型日用雜貨批發市場,滿是批發價逾 100 日元的商品。製作百円商品多年的領航拉鏈有限公司,最近亦改為出口歐洲。負責人向飛燕解釋,感謝創業以來日商的支持,但如今日本訂單減少,「我們也希望發展為生產高級商品的先進企業」。加上賣予百円店幾乎毫無賺頭的商品,歐洲卻願意高價買入,得以確保 3 倍以上的利潤。

其他工廠亦轉為外銷歐洲、美國、東南亞和澳洲等地。而隨著中國政府推行「內循環」,也有工場替國內網店生產獲利。百円店不再是主要交易對象,背後有著原材料及運輸費成本上漲等因素。尤其是近年義烏的人手成本高企,以領航拉鏈的工場為例,人工較 15 年前激增 2 至 4 倍。即使如此也難保人手,因此近年推動機械化。廠內約 100 名工人仍多來自貧窮地區,出身地卻是較過去遙遠的內陸。

對於百円店及其消費者,義烏多間工廠同樣表示:「希望別再執著於『100 日元』的廉價,接受與品質和價值相符的價格。如此一來,我們廠方往後也可提供讓人滿意的商品。」事實上,若林的公司亦因日元匯率下跌,數年前已沒在義烏開廠,但最近生產的商品多銷也無薄利,再碰上烏克蘭戰爭的影響,或將不得不離開百円店市場。收入水平久沒增長的日本人,又要如何面對這種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