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孟加拉人不再養雞改養鴨

A+A-
在孟加拉加濟布爾縣,一名男士在河邊餵養鴨子。 圖片來源:Rehman Asad/Barcroft Images/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雞肉在亞洲國家一直廣受歡迎,但最近孟加拉出現新趨勢,人們紛紛「棄雞轉鴨」,令鴨肉成為當地的美食佳餚。住在北部農業地區的 Shopna Akter,本與丈夫飼養雞隻和種植稻米為生,但因氣候變暖,河流氾濫頻繁,淹沒耕作和禽畜,導致收入大跌,二人不得不另尋對策。雜誌「大西洋」採訪他們,探討當地居民面對溫室效應作出的改變。

站在氣候變暖最前線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的報告指出,孟加拉作為三角洲地區,面對氣候變暖,為最受影響和最易發生天災的國家之一。氣候暖化帶來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河流和海岸侵蝕、水和土壤鹽化、愈漸頻密的天災如洪水、乾旱、風暴、氣旋等。向來靠畜牧業為生的居民,頓時失去收入來源,甚至被迫搬遷。瑞士國際組織「國內流離失所檢測中心(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的報告顯示,去年全球有 1,720 萬人因氣候災害而流離失所。

國際組織 BRAC 致力幫助無法進行畜牧的農民,讓他們另尋出路。BRAC 地區發展協調員 Miganur Rahman 表示:「雨水本有規律和季節性,現在卻變幻莫測,還會有突發水災和乾旱。農作物完全無法生長,飼養禽畜成本亦變高。」2017 年,BRAC 發表針對該區的研究報告,推出應對的養鴨計劃。篩選適合的對象後,組織會提供飼養知識和 10 萬塔卡(約 9,000 港元)的免息貸款,Akter 便是受惠的其中一戶。未來 BRAC 計劃將擴大當地養鴨業,製造一個更具彈性的生活環境。

比雞仔更強的生命

Banumoti 每天收集至少 300 顆蛋,一個月可以賺取 150 美元(約 1,200 港元)。 圖片來源:BRAC/Instagram

問道 Akter 當初的決定,她直言:「因為水災時,鴨子會游泳,雞則不會。」此外,鴨仔也比雞隻更容易飼養。因為雞棚若是太濕、太熱或太冷,小雞便會生病。面對變幻的天氣,Akter 夫婦還要額外花錢,加高雞棚地板。「我們的壓力,在於要盡快把雞隻賣出去。」相比之下,鴨仔的利潤更多,與體型相同的雞隻相比,鴨仔價格高出兩倍。儘管價格會因供應上升而下跌,但養鴨仍足以為家庭帶來穩定收入,而非如農作物般,依賴氣候變化,每年只有一次收成。

同居該區的 Banumoti 前年亦決定轉行養鴨,她獲得 BRAC 的資助和訓練,飼養 400 隻鴨子,並收集鴨蛋出售。事實上,該區現在已有 300 戶從事養鴨業,共有 4,000 隻成鴨和 2,000 隻小鴨。其他組織如孟加拉紅新月會(Bangladesh Red Crescent Society)和國際關懷協會(CARE International)也在孟加拉其他地區,積極幫助受全球暖化影響的農民發展養鴨業。

至於西南部沿海區域,現時也開始養殖螃蟹取代農耕。因為海平面上升,導致土壤貧瘠,當地居民無法進行傳統耕作。而就像鴨子那樣,螃蟹比魚蝦更不容易生病、較不受水的含鹽量影響、對環境污染也較小。加上螃蟹的價值比魚蝦更高,養殖量雖少,利潤卻相同或更多。海外志願服務(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多個組織,也向該區居民進行貸款和傳授養螃蟹知識,以代替農耕業。日後 UNDP 準備進一步幫助居民引進牛、羊、豬的飼養業,和礦物營養液種植蔬菜的培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