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

|共67篇|

冬甩經濟模式:救世良方?

二戰以後,全球經濟整體平穩成長,由 1970 年計至今更激增 3 倍,按照預測,屆乎 2050 年將再升 3 倍。長遠而言,經濟增長前景相當明朗,但無可否認的,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極度嚴峻: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全球暖化急速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無助解決當代種種問題,那麼世界需要甚麼經濟模式,才能糾正疑難?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就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經濟、環境與民生擘劃一個平衡方案。

我懂很多詞彙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told me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I was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underpriviledged was overused,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

– Jules Feiffer, creator of the comic strip Feiffer

輸在起跑線,永遠無翻身?

成功靠父幹,贏在起跑線,是社會苦澀的現實。富裕家庭能提供較好教育,教育決定將來收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不過,窮孩人卻不一定全無優勢,逆境在某方面或能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例如 2015 年刊登在「性格與心理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童年家庭經濟較不穩定的家庭,定力方面較差,卻有更佳的轉換任務表現。

科技真的讓社會愈不平等?

全球貧窮率在近 30 年來逐漸下跌,但除了患貧,世界更患不均,尤其是在較富有的已發展國家。科技一方面提升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取代了待遇好的藍領工作,他們只能轉為投身相對較低薪的零售及服務。科技發展掀起了促成貧富懸殊的論戰。

中國致富模式:房地產與金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爆炸式增長,創造巨大財富同時,亦造成嚴重社會不公。據 2015 年統計,中國有 100 萬人擁逾 100 萬美元資產,人數按年增加 16.2%,增速冠絕全球,而且預期未來趨勢將會加劇;與此同時,中國貧富懸殊亦是數一數二,據成都西南大學研究,2010 年堅尼系數高達 0.61,相當於 178o 年代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反映社會創造財富的方式出現問題,那麼中國富豪是如何致富的?

如何評價奧巴馬經濟遺產?(下)

奧巴馬任內 8 年,美國貧富差距擴大?是,也不是。奧巴馬政府在緩和貧富不均方面的支出比例冠絕歷屆總統,任內所有階層工資見漲,基層和中產受惠程度近數十年最大,貧窮人口大幅下降,加上平價醫保法案實行以來,起碼 1,600 萬基層得以津貼投保,即使陷入貧困亦不至於失去醫療保障。生活質素與經濟條件普遍改善之下,為甚麼在數字上貧富程度依然日益懸殊?

來到亞洲?印度也想「全民派錢」

2017 新開始,由派錢做起。芬蘭正式試行「全民基本收入」(UBI)計劃,看失業者每月甚麼不做也能「袋袋平安」,會否增值自己充實生活。歐美多國近年亦積極討論和推動 UBI,希望一併解決貧富不均、全面自動化、精神壓力過大等問題。反觀亞洲,UBI 多被視作天方夜譚。唯一例外的,是全球人口第二大的印度。近日就有經濟學家透露,印度將於本月發表報告,倡議實試 UBI,形容此概念「切實可行」。

社會不公的弔詭

全球貧富不均日益加劇,相信無人否認--然而,有關社會不公的議題仍不乏爭議,由定義、國情、影響、性質到程度均複雜難解,例如貧富差距多大才叫懸殊、如何介定過渡抑或持續性質、不平等的負面影響幅度、對社會心理的形塑等等,置於全球語境之下,比較更形弔詭。社會不平等固然是真實議題,但其弔詭一面不可不察。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Jürgen Habermas 篇)

美國杜林普挾民粹上台,全球政治光譜日益靠右,左翼學者如何理解趨勢轉移?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認為,杜林普及右翼民粹崛起出於政經結構失衡,加上眾多巧合而成,雖然並非一種新式專制主義,但卻帶來兩極化的趨勢,足以動搖西方政局穩定。左翼受限於全球新自由主義思維,無法解決貧富懸殊,右翼民粹乘勢「竊取政治議程」,反全球化的主張引來國族主義的復興。哈伯瑪斯表示,左翼勢力應該通過跨國合作,致力解決社會不公,達致一種「合乎社會期望的全球化政經體系」。

樂施會:消除貧窮,是夢不是夢?

聯合國於去年 9 月總結了「千禧發展目標」,並訂立了 17 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消除極端貧窮、減少貧富差距、性別不公平等範疇,是未來 15 年世界發展的藍圖。新的目標不只要減少貧窮人口,更要做到「一個都不能少」。當各國領袖充滿雄心壯志,希望 2030 年達致「零貧窮」,但原來全球普遍民眾卻對滅貧工作感到悲觀,而且並不知曉極端貧窮人口於過去 20 年已成功減半。

經濟增長是否值得追求?

GDP 無視生活質素,發展惡果不會計算在內,但普遍經濟學界仍然執著於數字增長,愈高愈好。鄰近地區高舉「發展是硬道理」,已經釀成不少惡果,由環境污染到貧富懸殊,似乎人民福祉並不比統計數字重要。究竟經濟增長是不是一種迷信?

食利資本主義的謊言

資本主義受批評是常事,但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歐洲央行行長及歐洲理事會主席都聯袂譴責,不可不謂異常。三位政經領袖批評資本主義漠視弱勢社群,未能保障基層生活,論調呼應英國經濟學家 Guy Standing 著作「資本主義的衰敗」(The Corruption of Capitalism: Why Rentiers thrive and Work does not pay)對尋租蠶蝕社會的見解。書中分析「尋租資本主義」(Rentier Capitalism)如何削弱資本制度本身,並嘗試提出糾錯方案,將資本主義導回正軌。

【圖輯】世界各地小孩都在玩甚麼

瑞典一個關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機構 Gapminder,正進行名叫 Dollar Street 的計劃項目,他們走訪幾百個不同地域、收入的家庭,拍攝其所有物,包括孩子們最愛的玩具。這並不是凸顯貧富懸殊的催淚彈,相反,它要說的是,即使是來自不同國度及社會階層的家庭,在某方面,我們如出一轍。

因不公平而成的痛症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被不公平對待的遭遇,少時覺得長輩偏心坦護別人,進入社會後眼紅無所事事的黃馬褂竟比營營役役的自己升遷得快。即使有幸萬千寵愛,人生順風順水,如今社會嚴重不公,貧富懸殊,特事特辦,被逼退選……也很難不讓人抱不平。研究指,僅僅是這種正義感,便足以讓你受痛楚所困。

丹麥:最平等的國度?

美國夢不在美國,而在丹麥?論機會平等,丹麥的世代流動指數冠絕全球富裕國家;論生活質素,丹麥有免費教育、廉價樓市、失業保障、全民醫保、生育福利等措施,造就「世上最幸福的社會」。不過,最近一項比對丹麥與美國社會流動的研究指出,丹麥所謂機會平等只是「幻想」,如果說美國夢不在美國,其實也不在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