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跑線,永遠無翻身?

A+A-
children
人生贏家已注定?

英國獨立電視台(ITV)有一個節目名為「人生七年」(Up Series),自 1964 年起開始記錄 14 位兒童的生活,並每隔 7 年播放一集。系列假設英國社會階級將預先決定兒童的未來,直至 2012 年播放到 56 歲(56 Up),結果證實了當初的假設:14 個孩子之中,只有 1 人逆轉了階級命運。

「人生七年」中, Jackie、Lynn 與 Susan 7 歲時,三人為好友。  圖片來源:ITV
「人生七年」中, Jackie、Lynn 與 Susan 7 歲時,三人為好友。  圖片來源:ITV

成功靠父幹,贏在起跑線,是社會的苦澀現實。富裕家庭能提供較好教育,教育決定將來收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2015 年曾有一項追蹤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相比一般家庭,其孩子的學業能力低 4% – 7%。而比較在兒童 3 歲以前的識字程度,父母教育程度較低者則等於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所累積的識字經驗的 3 分之 1,可見起跑線相當重要。

Jackie、Lynn 與 Susan 14 歲。 圖片來源:ITV
Jackie、Lynn 與 Susan 14 歲。 圖片來源:ITV

不過,窮孩子卻不一定全無優勢,逆境在某方面或能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以 2015 年刊登在「性格與心理期刊」的一項實驗為例,研究人員首先詢問實驗對象印象中的童年困況,接著讓他們閱讀一則虛構的「紐約時報」文章,提及當年經濟不景,然後接受定力測試,嘗試不要望向一個閃爍中的黃色箱子。最後,他們要玩遊戲,並不時改變規則,來測試其應變力。

結果顯示,印象中童年家庭經濟較不穩定的受驗者,定力方面較差,卻在轉換任務有更佳表現。領導研究的德克薩斯州 A&M 大學教市場教授 Chiraag Mittal 解釋,兒童在差劣和不確定的環境中需要更加機警。惟需注意,研究亦顯示童年的真正家庭收入對定力及適應力並不造成差別;而且虛構經濟不景提示於研究效果起關鍵作用(團隊稱之為「催化劑」),欠缺提示的受驗者在認知能力測試中並未發現差異。

除了工作轉換能力,在猶他大學心理學教授 Bruce Ellis 領導的文獻研究,初步發現逆境童年也能促進其他思考能力。他們綜合分析多項相關研究,其中一項顯示兒時經歷過父母離婚,又或父母言詞較激進的人,具備更佳感應情緒的能力。Ellis 表示,當小孩是從較低社經地位的環境長大,他們要面對許多比自己更強勢的人,便會多思考和預計其他人的行動。

Ellis 強調,他們並不是要證明壓力就是好,也不是說小孩愈窮就成長得愈好:「我們是要證明壓力的決定性影響是真實的,而且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一半是有些人逆境可自強,但有些人如同「人生七年」的孩子,不免從起跑線一直落後。教育彰顯家庭經濟差異,以教育消弭經濟差異同樣在社會故事各佔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