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妙奇

|共221篇|

地中海飲食:更輕鬆的環保飲食方式

美國加州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純素飲食比美國一般飲食的碳足跡較低。但人們未必需要徹底改變飲食習慣,才可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營養」雜誌發表研究,提出採用所謂「地中海飲食」能顯著降低碳排放 —— 即使成效不如純素飲食,但較易讓大眾實行,可能更具影響力。

為何土星的衛星難以發現?

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學家 Edward Ashton 與跨國團隊,在圍繞土星的軌道上發現了 63 顆新衛星,令土星衛星總數增加至 146 顆,超越木星成為擁有最多衛星的行星。這一發現歷時兩年多,但其實天文學家尋找土星衛星已逾 3 個半世紀,至今依充滿挑戰。

告別「食物噪音」—— 糖尿病藥竟然是減肥神藥?

TikTok 一條題為「食物噪音解說」的短片,累計多達 18 億次的瀏覽量,令「食物噪音」成了熱門新詞;像 Ozempic、Mounjaro 這類注射糖尿病藥物,更因有消除「食物噪音」之效而被採購一空,標價甚或超過 1,000 美元。不少服用者在社交媒體聲稱,此藥能讓他們瞬間打消任何有關食物的念頭,從而抑制食慾,有助減肥。

無分男女,皆會有大量美國工作被 AI 取代?

在美國,年齡介乎 25 至 54 歳的女性,就業人數於今年 4、5 月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高盛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像 ChatGPT 這類生成式 AI 技術或取代大部分職位;另一項研究顯示,儘管美國勞動力市場以男性佔多數,但受此趨勢影響的在職男性有 58%,而受影響的女性工人則高達 79%(近 5900 萬人)。

英國重返煤炭發電的真正原因

隨著氣溫飆升,英國愈來愈多人開始使用冷氣。國家電網近期就為諾定咸郡一所燃煤發電廠開綠燈,結束長達 46 日無煤發電的紀錄 —— 為自 2020 年夏季以來最長時間。此舉遭當地綠色和平猛烈抨擊,但「每日電訊報」有評論將矛頭指向可再生技術,指在高達攝氏 30 度的熱浪之下,太陽能電池板因過熱而無法有效運作。

【新詞】湧現思維:如何用 ChatGPT 為公司創造價值?

OpenAI 去年發佈 ChatGPT,僅 4 日就有 100 萬人使用,兩個月內達至 1 億用戶。它由最初的 AI 聊天機械人,迅速發展數據和圖像分析等功能,甚或能解決任何行業或處境問題。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提出要充分利用這種新興技術,就要拋開設計思維等傳統創新方法,發揮湧現思維(emergent thinking)。

生活成本不斷升,英國政府要對基本食品價格設上限?

上月,英國「星期日電訊報」率先報道,英國政府為遏制食品通脹,減低市民生活成本,正鼓勵超市對日常食品價格設限,包括參考法國早前與零售商達成的「反通脹季度」協議,可能引入食品價格上限政策;此舉措卻引起保守黨內部分歧及超市不滿。

貓咪為何會揉捏?

貓有許多行為都令人莫名其妙,例如牠們為何會在主人的肚皮或大腿上像搓麵團般揉捏(knead)?坊間對此有不同解釋,但英國慈善機構「貓咪收容所」貓行為學家 Lauren Finka 博士近日向 BBC「科學焦點」雜誌表示 :「對此,科學界研究還不夠深入。」

【回報至上】印度男性經濟能力提升,如何刺激嫁妝需求?

在南亞地區,結婚時由男女雙方家長向彼此贈送嫁妝的傳統,已有數百年歷史。雖然印度自 1961 年起立法禁止這種做法,但仍無阻習俗流傳至今;最新研究發現,近數十年隨著印度男性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提升,嫁妝的價值和普及率也有所增加。

電子歐元能否提升歐元的全球地位?

2 月初,荷蘭阿姆斯特丹有超過 1,000 名示威者上街,抗議歐洲央行計劃發行電子歐元,擔心國家以此取代現金,追蹤和控制人民消費;歐洲政界質疑其難以執行,甚至弊多於利。然而,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自 2019 年上任以來,已積極推動電子歐元項目,預計將在 10 月於試點實施,最快 3 年後作最終決定。

日本數碼大臣警告 G7 各國,人工智能將考驗公眾對民主的信任

日本數碼大臣河野太郎,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談及即將舉行的日本和英國大選,以及明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AI)的「惡意因素」干擾,將嚴重打擊公眾對民主政府的信任。

太陽能人工樹葉:光合作用直接產生汽車燃料?

劍橋大學科學家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報告,其新研發的太陽能「人工樹葉」,能透過光合作用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乙醇和丙醇,直接用作推動汽車引擎的液體燃料;其能量密度極高,更方便儲存或運輸。現時該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有望將來取代化石燃料,助世界邁向零碳排放的目標。

【超級老人】現代生活有損大腦健康?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二百年不變,俄羅斯再次邁向文化荒漠

前沙俄首相斯托雷平曾言:「在俄羅斯,每 10 年一切皆變,同時 200 年來一切都不會改變。」在沙俄時期,反抗沙皇的人會被流放西伯利亞;到蘇聯,人們可能會因發表個人意見而被送到古拉格。在今日俄羅斯,公然反對總統普京攻打烏克蘭的人,也將面臨類似命運。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