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至上】印度男性經濟能力提升,如何刺激嫁妝需求?

A+A-
圖片來源:theodoreAB/Shutterstock

在南亞地區,結婚時男女雙方家長彼此贈送嫁妝的傳統已有數百年歷史。雖然印度自 1961 年起立法禁止這種做法,但仍無阻習俗流傳至今;最新研究發現,近數十年隨著印度男性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提升,嫁妝的價值和普及率也有所增加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 Jeffrey Weaver 和維珍尼亞大學的 Gaurav Chiplunkar,根據印度農村經濟和人口調查的資料,從 1930 至 1999 年間超過 74,000 段婚姻中,計算出新娘和新郎家族分別向彼此支付的現金和禮物價值差額,以找出嫁妝隨時間的演變。

「優質新郎」是一個市場

大多數印度婚姻仍是由雙方父母安排。研究顯示至 1999 年約 90% 婚姻涉及嫁妝,於 1950 至 1999 年間支付的嫁妝總值近 2,500 億美元。隨著經濟增長,特別是 1940 到 80 年代,愈來愈多男性接受教育,工作收入更高,令嫁妝總值有所提升。

該研究提出,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更好工作的「優質新郎」會要求更多嫁妝;當婚姻市場上受教育的新郎數量增加時,受更高教育的新郎所獲得的「嫁妝溢價」會下降。對新娘家族來說,拒絕支付嫁妝將得到「低質素」的新郎;而新郎一方,尤其是當其家族需為其他女兒付嫁妝,或希望對新郎教育的投資有所回報,這些經濟因素俱使嫁妝的傳統得以延續。

種性社會也是原因之一?

然而,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社會卻跟印度不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Siwan Anderson 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指出,前者隨著財富增加,嫁妝支付呈下降趨勢;而在印度般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社會中,財富增加也導致嫁妝增加。

但該研究卻缺乏證據解釋嫁妝興起的原因。其中一種理論是,嫁妝在上層種姓家庭中實行,而社會地位較低的種姓家族模仿這種做法以提高社會流動性;然而,該研究尚未清楚兩者實行嫁妝的時間是否大致相同。

女性提升教育水平,又有沒有用?

此外,印度女性的教育水平提高,對嫁妝的影響亦存疑。一方面,這可能會改變社會價值觀和婚姻觀念,減少對嫁妝的依賴和重視,從而令嫁妝減少甚至消失。另一方面,女性可能因此而獲得更多工作機會,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得以提升,使其家庭在婚姻談判中更為有利,從而增加對嫁妝的要求。實際影響可能因文化、地區和社會背景而異,但因嫁妝制度和社會上根深蒂固的觀念,或需更長時間才能出現轉變。

過去 20、30 年來,印度女性的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甚至超越男性,這可能導致嫁妝普及率下降,惟現時仍缺乏相關數據支持。但該研究確實發現,當地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愈高,「嫁妝支付的金額愈低」。此外,當女性和男性的平均教育年期分別提高,前者對嫁妝支付的影響明顯較後者小。這可能是因為女性較難加入勞動力市場,無法從教育中獲得經濟回報。推廣女性教育及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將有助解決男女雙方支付嫁妝方面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