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共60篇|

熱浪襲來:從日韓到北歐,高溫後患無窮

談起熱浪,大家最關心的,或許是旅遊熱點日韓正受破紀錄熱浪侵襲。然而,很熱的何止東京首爾?今年熱浪已席捲全球多處,其熱力亦超乎尋常,除了每年飽受困擾的北非、南歐西歐諸國,位處北歐的瑞典亦在本年熱浪期間,發生超過 50 宗山火事件。儘管熱浪是夏季常態,但從趨勢、嚴重性判斷,熱浪顯然不再是區域性氣候事件,而是影響廣泛的問題。

Kate Spade 自殺,英美媒體寫法為何不同?

美國著名設計師 Kate Spade 日前被發現在曼克頓的寓所自殺身亡,終年 55 歲,消息震驚整個時尚界。同一則新聞,在主流英國媒體如「衛報」的陳述之中,幾乎不會談及 Kate Spade 的自殺細節和揣測自殺原因。儘管英國媒體圈子從來不被認為是較有新聞道德,但只有面對某一特定題材,英國的傳媒生態會擁有截然不同的道德標準,就是自殺事件。

防範情緒波動或自殺,日本車站的巧妙心思……

鐵路車站人多並不足為奇,混亂更是意料中事。東京有著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忙的車站,在旁觀者的眼中,乘客比肩接踵,但仔細觀察就發現人雖多,但上班族能暢順地沿著大堂或月台行進,火車仍能保持準時到達。東京車站的基本秩序得以保持,鐵路運營商承此基礎,就能夠專注更深入地掌控乘客心理。

「情謎梵高」:在斑斕畫布中留下最後一封信

「情謎梵高」早在籌備之初就相當轟動,作為電影史的首例,全片由過百名畫師參照梵高畫風人手繪製的 65,000 幅油畫剪接而成,既將這位荷蘭著名畫家的作品重現銀幕,亦引領觀眾回到 19 世紀,沿著油彩上的線索,追憶其短暫人生的最後時光。電影藉著一幕幕場景和角色對話,串連起梵高的傳世名畫,譬如著名的「夜間咖啡館」、「星夜」、「在亞爾的臥室」、「麥田群鴉」,還有包括電影主人公 Armand Roulin 在內的無數人像畫。梵高生前乏人問津,畫作豐盛卻只賣出一幅作品,在床榻離世時應該沒想過,星空和黑夜流轉百年之後,如今會有百多名畫師團隊,願意耗盡心力參照其筆跡模攀成一部電影。而梵高的一生,也成為無數藝術家的自況和自勉,那西去而旋轉的飛鳥,最終並不孤獨。

少年焦慮:被低估的情緒災難

少年年輕,本應不識愁滋味,但香港近兩年卻發生 74 宗學生自殺個案,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堪憂,而當中最令人渾然不覺的就是焦慮,總以為青少年那種無以名狀的擔心是「想多了」。但過去 10 年來,美國焦慮症患者已經超過了抑鬱症人數,也是大學生尋求輔導服務的最常見原因,「紐約時報雜誌」最近就此作出了深度調查,探討青少年焦慮問題急增的原因。正確做法是要保護他們,或是推動他們面對自己的恐懼?

紐西蘭青年自殺率高企之謎

Netflix 早前推出美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探討學生自殺及校園欺凌等青少年問題,旋即引起全球關注及爭議。一些專家表示憂慮,擔心年輕觀眾看完「有樣學樣」。紐西蘭政府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該劇列為 RP18 級別,禁止未成年人士獨自收看。何以當局如此著緊?因為該國的青少年自殺率,高得令人震驚。

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說到校園欺凌,我們輕易墮入三分法的前設,以為青少年不外乎欺凌者、被欺凌者和事不關己者三種人。事實上還有一種:既欺凌過人也曾被欺凌的矛盾角色。澳洲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身兼受害及施害角色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引致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換言之,是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動物也會自殺?

「動物究竟會否自殺?」這個問題頗有歷史。2 世紀時希臘學者 Claudius Aelian 就著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當中囊括 21 個動物「自殺」的事例:有海豚故意被人類捕獲、獵犬絕食追隨仙去的主人、獵鷹投向主人火葬的柴堆……然而意圖為何——或者是否有所圖——至今仍是耐人尋味的未解之謎。

江皓昕:A Man Called Ove——選擇死亡,還是努力繼續活著?

改編自瑞典作家 Fredrik Backman 的 2013 年暢銷小說的同名電影 A Man Called Ove,故事講述這樣一個老頭,在他追不上世界的節奏,準備了結自己生命去見亡妻的時候,社區裡總有一些人事,在電光火石間出現,在屋外「扣扣」敲門,一而再地把老人的死期推遲,卻無論如何,敲門的總不是死神。

失控的網絡 奪命的直播

上周,法國 19 歲少女 Océane 在巴黎近郊一個火車站上,利用 Periscope 這個 app 進行直播期間,跳軌自殺身亡。社會為年輕的生命而惋惜,警方為追查事件內情而忙碌,但更多人關心一個問題:網絡直播是否催化了青年自殺?而隨著 Facebook 將直播「發揚光大」,在全球進一步普及,特別在香港這種自殺率偏高的城市,會否成為一個潛在的炸彈,摧毀新一代的生命?

青年早逝禍首:交通意外、遇溺、自殘

根據健康公制和評估機構(IHME)1990 – 2013 年調查發現,全球 18 億 10 – 24 歲青年的四項頭號殺手為交通意外、自殘、暴力和結核病;而各國情況有別,例如中國第二大殺手是遇溺;日本青年主要受害於缺鐵性貧血(女性為主);俄羅斯年輕世代則酗酒致死居多;印度青年自殘致死者每年約 6 萬人,冠絕全國死因。

安樂死疑問: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時代潮流邁向開放自由,當每個人都可以自主性取向,包括性別,同性也可結婚的時候,有關人身自由的禁區可能只剩下死亡:到底死亡可不可以交由自主?在全世界公認最自由的國家之一荷蘭,從 2010 年起至今,安樂死錄得大幅飆升,尤其是因精神創傷為理由的個案:由六年前的 2 人增至去年的 56 人。

揭格陵蘭全球自殺率最高之謎

月前,香港接二連三發生青年自殺事件,讓各界關注學生壓力,擔心情況繼續惡化。據統計,本港每 10 萬人中,約 12 個自殺,比起大部分國家要高。但是,這棘手問題,在地球另一方的格陵蘭(Greenland)更加嚴重。這人煙稀少、與世隔絕的小島有著全球最高的自殺率 ,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曾經自殺。

記錄情緒 App 防諱疾忌醫

這種 App 對於男性幫助更大。據統計,男性自殺率偏高,而尋求心理輔助的比率很低。這主要是因為男性受到世俗規範的束縛:不願意面對精神困擾,更視求助為軟弱的表現。「男人自殺的可能高出女人三倍,原因多是感情破裂,或與工作有關,這難道不是精神問題嗎?要幫助這些男性,就必須用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