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焦慮:被低估的情緒災難

A+A-

少年年輕,本應不識愁滋味,但香港近兩年卻發生 74 宗學生自殺個案,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堪憂,而當中最令人渾然不覺的就是焦慮,總以為青少年那種無以名狀的擔心是「想多了」。但過去 10 年來,美國焦慮症患者已經超過了抑鬱症人數,也是大學生尋求輔導服務的最常見原因,「紐約時報雜誌」最近就此深入調查,探討青少年焦慮問題急增的原因。正確做法是要保護他們,或是推動他們面對自己的恐懼?

情緒問題在本世紀已如感冒般普遍,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稱焦慮是美國最常見的精神健康障礙,影響近 3 分之 1 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但與抑鬱症不同的是,焦慮經常發生,卻被認為是不太嚴重的問題。菲律賓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 兒童和青少年焦慮症診所主任 Philip Kendall 解釋說:「部分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程度焦慮。」焦慮有助於我們檢測並避免潛在的危險。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報告指出本科生出現「過度焦慮」的情況,從 2011 年的 50% 上升至 2016 年的 62%。而在美國國內,青少年因嚴重自殘或自殺而入院的人數亦在過去 10 年翻了一倍

香港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及家長聯盟舉行「紀念被遺忘孩子」遊行。 圖片來源: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Facebook 專頁

焦慮不論貧富

許多年輕人,特別是活在惡言相向的家庭環境、或居住在被貧困及暴力重災區的少年,「焦慮」是對不穩定、危險的情況的正常反應。主要服務西班牙裔貧窮和工人階層青年的 Youth Anxiety Center 診所醫療主任 Carolina Zerrate 指:「恐懼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可以非常真實。所屬的社區、街道情況惡劣、曾經歷家庭創傷和虐待 —— 都可以令他們感到不安全。」然而,在基層弱勢社區中,焦慮問題總被低估。

成長於富裕社區的青少年是否就較少感到焦慮?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Suniya Luthar 在研究中,發現特權階級青年(Privileged youths)是美國最情緒化的青年類型之一,他們易於焦慮和趨於完美主義,最大的壓力源自他們永遠達不到「現在可以停下來了,我已經做很好了」的地步。壓力也來自直升機父母家長。史丹福大學附屬的非牟利組織 Challenge Success 的創始人 Madeline Levine 說:「有青少年曾經告訴我,要是父母不再在他們背後,就可能消除焦慮。」

不同的文化有會造成不同的痛苦,加上所有背景的青少年有一共通點:愛與同齡人作比較,精神病學家 Stephenie Eken 指出孩子們比較的場地 ——「社交媒體」就是高度焦慮的孩子們常見的憂慮來源,他們會以社交媒體上的回應情況以評估自我價值。

位於波特蘭的焦慮症研究所 NW Anxiety Institute 臨床總監 Kevin Ashworth 警告,父母得小心孩子這種控制和確定一切的幻想 —— 因為現實總是充滿不確定。不要讓孩子迴避問題,要是過度遷就,縱容孩子們的執著,只會加劇其焦慮的情況。

為焦慮症孩子設隔離區可行嗎?

有些學校已經開始正視問題,如在新澤西州羅克斯伯里(Roxbury)一所高中,就設有一系列措施:兩個專門為焦慮青少年設置、遠離人群的教室;播著音樂的運動場,讓學生參與沒有輸贏的排球比賽。

該校特別服務總監 Patricia Hovey 表示,有人認為這樣做可能會令學生們更難適應日後的生活,但學校希望孩子先走出安全區,學生必須上學,工作人員才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和技能,從而過渡到常規課程,順利畢業後就有機會上大學或工作。

直視焦慮

幫助焦慮者另一個方法是「曝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那是焦慮認知行為治療(CBT)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病人曝露在各種具刺激性情境之中,揭露自己的不安,使之逐漸適應的治療方法。絕大多數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認為這是多數焦慮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2008 年在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關於焦慮青年的大型研究中,顯示焦慮情形有一定改善的患者中,使用 CBT(60%)比抗抑鬱藥 Zoloft(55%)的佔比更多。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在曝露治療中愈感焦慮的人,能更有效地戰勝創傷記憶所帶來的消極。研究人員正在努力了解曝露治療對於大腦的作用,並調整其關於焦慮治療的應用。

輔導中心 Mountain Valley 讓焦慮的孩子在小組討論中分享自己的「黑暗」或是「偏執面」,治療師 McCallie-Steller 詢問了幾位準備接受治療的青少年:「我們做甚麼會使你更焦慮?」少年們發現治療其中一個關鍵也在於懂得自嘲,以較開放的方法面對自己的問題。8 個青少年穿著手繪白色 T 恤,上面寫著「Ask Me About My Anxiety」和「I Have OCD(強迫症)」,走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校園裡,或是隨機與陌生人談話,或是假裝恐懼症發作。他們受到治療團隊的鼓舞,想出了讓自己不舒服的情景。在接受曝露療法後,能面對問題的孩子情況好轉,但當走出輔導中心,壓力或是挫折來襲時,仍是有機會陷入泥沼之中,所以家長、老師、輔導員、治療師仍要一直從旁觀察。

作家西西在「浮生不斷記」中開首就說:「一切煩惱的起源,不外是由於對某一件事物過分的注意罷了。」也許不僅是青少年要懂得這個道理,身邊人也應要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