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人難,做現代男人更難

A+A-

英國電台主播 Zoe Ball 的男友因情緒困擾而自殺的悲劇,引起英國社會巨大反響,一股暗湧漸漸浮面:即處於後工業化的西方年輕男性,其心理健康、自我價值等長期遭到忽視,與聲勢浩大的女性主義形成強烈對比,年輕的男性似乎正在迷失自我。

在主張兩性平等的西方社會,實際情況似乎不是平等,而是男性處於劣勢:女性讀大學的機率比男性高出 35%,露宿者 88% 是男性,囚犯 95% 是男性,男性患癌的比例比女性高出 37%,最令人憂慮的是年輕男性的自殺率:去年全英國有 6,000 多人自殺,其中 76% 是男性。

許多年輕男性表示,當今社會要求他們既保持堅強,同時敏感細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童年時,家長和學校要求男孩子堅強、硬朗、做個男子漢,視流淚為軟弱的象徵。到青春期時,在荷爾蒙的主導下,他們對性慾的需求遠超於對感情的需求,前者被視為順理成章,正常表現,後者則被視為軟弱、娘娘腔的特點;到他們成人,女性伴侶往往提出截然相反的要求,將感情交流視為最關鍵,這無疑造成了男性的困擾。

流露感情至今依然被視為男性最大的禁忌,是「最不像男人」的行為之一。

英國「君子雜誌」評論指出,自殺是 20 至 49 歲男性的頭號殺手,已經超過了癌症、心臟病和車禍。政府數字顯示,男性自殺的數字從 2007 年起急遽增長,2013 年為近 30 年來最高,同時女性自殺的數字則呈下降趨勢。30 年前,男性自殺的數字是女性的 1.9 倍,今天則超過 3 倍。

1961 年英國通過法案,自殺及自殺不遂不再是犯罪,但自殺依然被視為羞恥,是在人生戰場上落敗,走投無路的結果。但自殺和人生失敗未必有直接關係,即使名成利就者也未能倖免,如 2010 年時裝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2011 年前威爾斯國家足球隊領隊 Gary Speed、2014 年電影明星 Robin Williams 的自殺事件。

自殺的原因固然因人而異,但自殺的現象有跡可循。全世界範圍內的自殺率都是男性高於女性。男性自殺的方法也有別於女性,通常會選擇較為激烈的方式,譬如上吊、開槍,這可能與男性先天較為衝動有關。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3 年的報告指,2008 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英國失業最嚴重地區,隨之出現自殺個案最大幅的上升。2015 年撒瑪利亞會的報告也稱,貧窮地區、地位低下男性自殺的數字,比全國平均數字高出 10 倍。2017 年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布里斯托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2008 年的經濟蕭條引發的自殺個案至少增加 1,000,以及多出 30,000 至 40,000 的自殺未遂個案。

國際自殺研究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Suicide Research)的主席 Rory O’Connor 教授稱,經濟蕭條並非導致自殺的直接原因,由此引起的心理損傷,無法面對壓力才是。雖然女性也同樣受到經濟蕭條的打擊,但是男性對工作和收入的重視,甚至以此為自我身份定義,導致他們更加無法面對失業和破產。2014 年防止男性自殺慈善機構 Calm(Campaign Against Living Miserably)報告顯示,35 至 44 歲的男性普遍對工作的評價為「十分重要」,尤其是對於他們的自尊更有決定因素。其中 42% 的男性認為,他們應該是家庭經濟支柱,只有 13% 的女性有此同感。

收入不僅是自尊,男性甚至相信,收入是吸引力的主要來源:40% 的男性相信,女性伴侶是想要「安全感」、「穩定性」、「財務依靠」,想找一個「工作上進,成功的男人」。但是另一項調查顯示,女性對於財務依靠的要求,只排在第六,遠次於善良、幽默感和值得信賴等個性品質。

雕塑家 Mark Jenkins 為喚起公眾對英國男性自殺問題的關注,在倫敦一高樓頂樓上擺放其作品「Project 84」。 圖片來源:路透社

除了青年,中年男性的自殺趨勢也在上升。2007 年以來,英國 45 至 59 歲男性自殺率上升了 40%,成為最高危的組別。O’Connor 教授認為這是由於過去 20 年來社會急速發展,「成功男性」的定義發生巨變。撒瑪利亞會稱這一組別男性為「緩衝世代(buffer generation)」,他們一向以父親一代為榜樣,崇尚個性簡單,感情內斂,但這些品質,不符合當今的時代需要,甚至被視為反面教材。

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地位不斷提升,變得經濟獨立,追求事業有成,此一趨勢相應塑造了「現代男人(Modern man)」的誕生:譬如會做家務,會照顧孩子,最好是在感情上變得開放、積極,善於表達。

但 45 至 59 歲的中年男性正好夾在傳統和現代之間,他們的自我定義不斷遭到衝擊:很多人心目中對於事業巔峰有既定的時間表,一旦達不到目標即感到極為挫敗;但是和事業失敗相比,離婚對他們的打擊更為致命,因離婚導致自殺的個案數字,是破產的 3 倍。

英國男性離婚的平均年齡是 45 歲,離婚率自 1980 年初起一直大幅上升,直至 2006 年才稍見回落,每年約有 120,000 宗。撒瑪利亞會稱,這是因為中年男性通常完全依賴妻子的情感支持,加上男性由 30 歲開始所享有的友誼,就明顯比女性為少,一旦離婚,他們完全不知從何求助,也很難結交新朋友。

2015 年 6 月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曾發表報告,調查 18 至 67 歲男性自殺未遂的個案,幾乎所有人都聲稱,由於他們自身對「陽剛」的信念,令其在失意落寞時也寧可獨自承受,或者走所謂「捷徑」以求短暫解脫,譬如酗酒、濫藥、賭博或者瘋狂工作。對於有些男性而言,他們害怕情感脆弱損害其陽剛,比怕死所引起的焦慮更嚴重。

目前除了像 Calm 這樣的組織,專門為有情緒問題及自殺傾向的男性提供精神輔導之外,評論認為,也許「陽剛」的定義有必要改寫。

對許多青年和青少年男性而言,男性定義是漫畫英雄,而不是普通男人,他們習慣以球場比賽或電子遊戲為逃避,平時喝酒、舉重,吹噓性經驗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從父祖輩身上只學到「男人的心其實很簡單」,但實際上男性並不比女性簡單,只是假裝如此而已。男性的「兄弟情(brotherhood)」鼓吹「盡在不言中」,很可能是被誇大了,其實並不比「姊妹情(sisterhood)」更強大、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