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A+A-
美劇「13 Reasons Why」劇照。
美劇「13 Reasons Why」劇照。

說到校園欺凌,我們輕易墮入三分法的前設,以為青少年不外乎欺凌者、被欺凌者和事不關己者三種人。事實上還有一種:既欺凌過人也曾被欺凌的矛盾角色。澳洲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身兼受害及施害角色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引致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換言之,是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研究中,墨爾本大學幾名公共衛生學者訪問 3,500 名 14 至 15 名參加澳洲兒童縱向研究的青少年。訪問結果反映,約三分一人曾涉及欺凌,包括欺凌別人、被欺凌,或兩者皆有。總括而言,這些人更容易出現自殘傾向。值得注意的,除了欺凌者也有較高的自殘傾向外,那些備受欺凌又在過去 1 個月內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做出自殘行為或萌生自殺念頭的機率,竟是當中最高,均達 20%。這種情況在女生中比率尤高,每 3 個受欺凌同時欺凌他人的女生,就有 1 個自殘。

這種人大部分是由欺凌受害者身份演化成施害者。他們在校園又或在家庭中遭兄姊或其他長輩欺凌壓迫、暴力相待,長期活在「被欺凌」 的恥辱感與陰霾中,羞於求助,甚至無法坦承自己淪為受害者的事實,結果長久積壓的痛苦和憤怒反彈成欺凌他人的推動力,部分受欺凌者甚至視欺凌他人為脫離受害者身份的唯一途徑。由於經歷過欺凌及被欺凌,他們既有欺凌者的衝動、過度反應和侵略性行為,又有被欺凌者不擅溝通、被動、畏縮、沒有親密朋友的特質,他們擁有最多的風險因素。比起單純的欺凌者或被欺凌者,他們的情緒及心理問題更嚴重。根據芬蘭一研究結果,兼為欺凌者與受害者的青少年,發展成情緒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濫藥、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風險要高得多。

有別於單純欺凌者,由於他們屬長期被邊緣化的一群,相對掌握話語權的領頭級同學,缺乏讓眾人集體欺凌某一個人的號召力,其欺凌行為的殺傷力也相對較低。最危險的是他們的厭世態度。

根據多項研究分析,欺凌兼受凌者較單純欺凌者或被欺凌者容易變得憤世嫉俗。一項以希臘小學學生為對象的研究指,欺凌兼受凌者變得功利主義,他們不擇手段,對人性失去信心。另一研究欺凌現象與學術表現關係的調查發現,欺凌兼受凌者不單成績較差,對學校失去歸屬感,而且更可能出現作弊行為。

欺凌兼受凌者這一種人不在少數,涉及欺凌的青少年中,有超過 30% 人會演變成欺凌兼受凌者。局外人如師長和家長要調停欺凌問題,首先要理解其複雜性質。除了欺凌者明顯外露的侵略性行為,隱藏其中的情緒問題如焦慮和抑鬱也需要小心處理。

They think these are gonna save someone's life? "Suicide is not an option"? Clearly it is an option.......Why don't they put up a poster that says "Don't be a dick?" 美劇「13 Reasons Why」劇照。
They think these are gonna save someone’s life? Why don’t they put up a poster that says “Don’t be a dick”? 口號式教育幫到幾多? 美劇「13 Reasons Why」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