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旱災突顯水資源重要

A+A-
中國江西省廬山地區發生區域性乾旱。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從前人類迷信,把乾旱歸咎於神明和妖怪,後來才知道罪魁禍首是人類自己。全世界多個國家也遭逢旱災,中國有長江變「乾」影響水力發電;歐洲高溫導致萊茵河乾涸,影響航運業;印度乾旱也威脅到全球糧食供應,為全世界帶來實質的經濟損失。

氣象、水文、氣候和地球物理記錄表明,自 1980 年以來,與天氣有關的災害一直在增多,1980 年至 2019 年水文事件(hydrological events)的總體趨勢上升,此類事件的頻率增加,加上氣候變化,即意味著許多地區面臨乾旱。

現時歐洲正面臨 500 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截至 7 月中旬,歐洲 45% 的地區處於乾旱預警之下,其中 15% 已經處於紅色警戒狀態。據路透社報道,西班牙水庫的容量為 40%,低於 60% 左右的 10 年平均值。在挪威,水庫水位也低於 50%,而往年這個時候的水庫水位平均為 74.4%。近日,國際穀物理事會略微下調對全球穀物總量的預測,以反映歐盟的乾旱壓力,情況嚴峻。

旱災帶來的經濟問題十分多,也是一次向外界示範不容忽視 ESG 風險的好機會。缺水會直接對不少行業造成影響,大摩早前也發表報告,評估各行業主要的挑戰,當中能源生產商和公用事業是用水量最大的公司,同時水也是化學品、採礦、建築材料、食品和飲料、服裝、製藥、半導體和數據中心的關鍵資源。

簡單一個例子,不論是公用事業和工業,往往也牽涉到運輸物流及水冷系統,基本上直接影響產能。在四川,原本近 8 成電力供應來自水力發電,因當地政府需實行限電措施,影響部分汽車零件生產,導致上汽、特斯拉、豐田汽車等企業面臨零件短缺。

要解決問題,現在一些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有海水化淡、農作品科學、智能灌溉、計量和數字解決方案以及垂直農業。當中比較常見的應該是海水化淡,現時全球約 97% 的水源集中在海洋,海水淡化是解決淡水短缺的可行解決方案,是最能適應氣候變化的供水來源之一,不受天氣模式、乾旱和氣溫上升的影響。不過目前的容量相當於淡水總需求的約 1%,預計未來 10 年,每年將增長約 9%,但缺點是昂貴,無法為農業提供廣泛的解決方案。

諷刺的是,旱災也不是百害而無一利,近日德州旱災,發現 1 億年前由恐龍留下的腳印,似乎令考古迷相當興奮,不過恐龍因敵不過氣候而滅頂的終局,又能否起警示作用?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