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關乎政治、商業、科學、甚至伴侶,清空反對聲音並不等於清空問題,更不可能完全撇除反對意見(尤其是伴侶)。但對立不等於不可以聯手,而且正正是因為對立,雙方盡全力探索,結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著名心理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利爾.加利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對立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的研究方式:在科學觀點上持不同看法的人,可通過共同進行實驗或討論,致力尋求真理。加利曼日前就在學術資訊平台 Edge 發表演講,再談「對立合作」。
即使證據被推翻,信念亦不會改變
人的信念可以很頑固,加利曼直言:「大體來說,人根本不會對任何重要的事情改變主意。」談及政治或宗教議題,當問及人們為何相信某事物時,他們或會以信仰作為答案。主觀上,我們會以為先有理由,然後從中產生信念;但實際上人不是如此理性,當理由或證據被推翻時,信念亦不會改變。反而,人相信理由,是因為他們先相信結論。
已故斯史丹福社會心理學家 Lee Ross 的經典研究,確立了「堅持信念」的現象。受試者會先得到支持特定信念的證據,例如其中一項實驗中,受試者要猜測哪些遺書是真的由自殺者所寫,然後會獲告知自己的準確程度。受試者初時並不知道這些結果是由研究人員隨機安排,他們或因以為自己成功分辨遺書真偽,而在評估中自覺較有同理心和判斷力。即使團隊告知受試者真相,原來「答對較多」的人再次評估自己的同理心等表現時,仍然會比「答對較少」的人更樂觀。實驗顯示,即使人們得知最初的結果並非實情,但消除證據,並未同時消除從中推斷出的信念。那些發現為自己「善解人意」的人,保留了他們的新信念。
捍衛各自信念的合作方式
信念使人存在思考盲點,與看法對立的人合作、自身見解受到挑戰,會誘使人們極力思索反駁和回應,從而更全面思考問題。加利曼憶述,他第一次體驗對立合作,是在約 40 年前和妻子安妮.特里斯曼(Anne Treisman)的共同研究。當時,他們設計的大多實驗都成功,但對於研究現象的本質仍有分歧,以致未能整理出完整一致的理論。還有半年就要於研討會作匯報之際,他們決定輪流設計實驗,試圖以實驗結果來顯示對方見解的缺陷。
特里斯曼看到加利曼的結果後,很快就找到合理解釋,以說明這些結果仍然符合她的理論。於是加利曼再去設計一個實驗,嘗試要特里斯曼啞口無言。他表示,特里斯曼本已很聰明,但在那些時刻,她會變得特別聰明,提出叫他驚訝和沈默的論點。後來特里斯曼更反擊他的挑戰,設計另一個實驗來反駁他的觀點,這時候便輪到他為自己的理論辯護。挑戰使人竭力思考,加利曼形象化地形容,這會帶來「15 點智商增益」。惟他補充,即使合作成功,也可以預期當中很少能改變對方的思想;不過,即使不能改變主意,開放思想亦有助推動科研發展。
有科研項目甚至利用對立合作,設計競賽項目來加速研究進展。鄧普頓世界慈善基金會(Templeton World Charity Foundation)便於科研項目「促進意識研究計劃」(Accelerating Research on Consciousness)投放 3,000 萬美元,測試關於「意識」(consciousness)的重要實證問題,並採用對抗合作方式,讓科研隊伍競賽。一些有關意識的理論或互不相容,兩支理論不同的學者團隊需要設計一項實驗作測試,團隊需要先登記他們的預測,以供驗證。實驗結果會經同行評審,並盡可能重複實驗來覆核。評審承諾將發表所有發現,包括那些被推翻的預測,以確保負面發現也得到重視,以免未來的研究人員走錯方向。
企業內部的對立合作
對立合作主要應用在科學研究,但在商業上也有可供借鑑之處。企業可以使用這種技巧來作重大決定,例如在收購、產品轉型,或應對嚴重意外之時。人的信念存在偏見,人們傾向㝷找證據來支持他們的信念,諸如相信疫苗與反疫苗的人,會各自尋找有利證據去支持他們的想法。而在一間企業中,員工或會因知悉行政總裁或上司的想法,來找出大量證據來支持其想法或初步決定。
「福布斯」專欄作者 Bill Conerly 就指出,即使企業有時會採用所謂「紅隊」(red team)策略,把員工分成正反兩隊來競爭,亦不必然能夠糾正內部辯論的問題。例如在某項收購計劃中,公司或會要兩隊員工各自草擬贊成和反對的論據,以確保找出所有可見的問題。但這些內部辯論,難免出現辯論的常見缺陷,諸如濫用統計數據、誇大其辭等。Conerly 提出,對立合作可避免以上缺陷:在對立合作之下,由兩個人或兩個團隊互相提出他們最好的論點,指出對方證據的不足之處,例如挑選數據或過度依賴有限的資訊;合作過程中,他們能夠逐步闡明雙方均同意的事實,最終報告亦應包含過程中同與不同的地方,從中產生對決策者更有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