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

|共14篇|

日本勞動力短缺,公務員一齊「下鄉」?

作為日本彌補勞動力一大支柱的移工們,去年人數達 173 萬之多。惟經過兩年多鎖國,人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即使現已重新開放入境,大幅貶值的日元也難再吸引外勞前來打工。尤其缺乏人力的農業,唯有依靠地方政府出力相助 —— 讓安坐辦公室的文官「下鄉」兼職,分擔摘水果和曬海帶等粗重工夫。

經濟學家為何主張,科技是經濟不平等的癥結?

常識認為,企業通過投資科技以增加產量,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不過,美國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警惕,不少科技取代了人手,卻沒有顯著提高效率,結果衍生經濟不平等的問題,因此呼籲以政策鼓勵增加就業、而非取代人手的科技投資,避免「過度自動化」(Excessive Automation)損害人類利益。

搶人才大賽:各地如何吸引高薪一族?

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承認,香港在過去 2 年流失 14 萬勞動人口,因此要推行多項「搶人才」計劃,成為外媒報道重點。有外媒亦發現特首李家超求才若渴,演說最少 60 次提及「人才」,更即時比較新加坡方面的簽證政策;柬埔寨在內的其他國家,同樣推出疫後通行證吸納人才和資金。究竟甚麼樣的政策最吸引高薪 Expat?

能醫不自醫:加拿大急症室服務「垂危」

移民潮之下,加拿大這個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吸引不少人到當地開展第二人生。但那套為人稱羨的全民公費醫療保健系統,卻在最近數月陷入危機。各地醫院的急症室由於人手不足,被迫暫時關閉、縮短時間甚至停止服務。對於規模較小的醫院,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如今卻連多倫多等大城市,也無法倖免。

移民潮的影響:人才流失和專業水平下降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2019 至 2021 這三年間,香港人口淨流出已超過 13 萬。而在第五波疫情下,香港 2022 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出更高達 14 萬。這班移民中不乏中產專業人士,以及年青人,很多人著眼移民潮的經濟影響,但現時研究也指出人才流失對社會的衝擊,特別是專業水平的下降,對民生造成影響。

世界面臨的生育率低潮期

1964 年,全球總生育率為 5.1,時至 2019 年已跌至 2.4。要維持人口穩定更替,平均每名婦女需生育約 2.1 個嬰兒,但世上一些大型經濟體,例如美國、日本和中國,生育率卻長期偏低。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老齡化中心(Columbia Ageing Centre)教授 Vegard Skirbekk 指,全球頭 15 大經濟體的生育率,第一次全部少於維持人口所需;截至 2020 年,約有 100 個國家的總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惟他認為,其實毋須過分憂慮,因為後果或不如想像般災難。

為工作,印度青年遠赴加國

印度失業率持續高企,年輕人在國內求職無望,紛紛萌生去意。據路透社報道,旁遮普邦一間外國簽證代辦機構 Blue Line 近年生意激增,每天處理大約 40 名客戶申請。任職該機構的顧問 Lovepreet 坦言:「這份工作我已做了 4 年,我今年或明年也會去加拿大。政客們不斷承諾向我們提供政府工作,卻從未兌現。」

廖康宇:了解國家與工運,讀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本書探討了多個研究中國大陸勞資衝突的重要課題,例如在市場化改革下,工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有何改變?在權威政治體制下,工人和工人領袖如何能夠爭取話語權?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合法的工人組織,在維護工人權益上有何貢獻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