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至今兩年,其影響正在各行各業中浮現。食品和農業尤其受到打擊,根據全國農民聯盟(NFU)的調查,去年有價值 2,200 萬英鎊的蔬果因人手不足而未能收割;40% 受訪者表示農作物遭受損失,超過一半的人被迫減低產量。
勞動力
|共14篇|
日本勞動力短缺,公務員一齊「下鄉」?
作為日本彌補勞動力一大支柱的移工們,去年人數達 173 萬之多。惟經過兩年多鎖國,人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即使現已重新開放入境,大幅貶值的日元也難再吸引外勞前來打工。尤其缺乏人力的農業,唯有依靠地方政府出力相助 —— 讓安坐辦公室的文官「下鄉」兼職,分擔摘水果和曬海帶等粗重工夫。
製造大國的青壯年,開始拒絕到工廠工作
中國生產的商品佔全球消費量的 3 分之 1,但據路透社報道,基於普遍教育水平提高,「躺平」風氣日盛、工廠工作條件欠佳等因素,現在中國青壯年已不再優先選擇到工廠工作。這個趨勢令勞動力更加短缺,製造商也苦無對策。
經濟學家為何主張,科技是經濟不平等的癥結?
常識認為,企業通過投資科技以增加產量,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不過,美國愈來愈多經濟學家警惕,不少科技取代了人手,卻沒有顯著提高效率,結果衍生經濟不平等的問題,因此呼籲以政策鼓勵增加就業、而非取代人手的科技投資,避免「過度自動化」(Excessive Automation)損害人類利益。
搶人才大賽:各地如何吸引高薪一族?
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承認,香港在過去 2 年流失 14 萬勞動人口,因此要推行多項「搶人才」計劃,成為外媒報道重點。有外媒亦發現特首李家超求才若渴,演說最少 60 次提及「人才」,更即時比較新加坡方面的簽證政策;柬埔寨在內的其他國家,同樣推出疫後通行證吸納人才和資金。究竟甚麼樣的政策最吸引高薪 Expat?
能醫不自醫:加拿大急症室服務「垂危」
移民潮之下,加拿大這個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吸引不少人到當地開展第二人生。但那套為人稱羨的全民公費醫療保健系統,卻在最近數月陷入危機。各地醫院的急症室由於人手不足,被迫暫時關閉、縮短時間甚至停止服務。對於規模較小的醫院,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如今卻連多倫多等大城市,也無法倖免。
聯合利華出售茶飲事業,竟成 ESG 燙手山芋
以苦勞與低薪著稱的茶園產業,為接管的 CVC 帶來挑戰。即使該公司屬於追求獲利最大化的私募基金,在投資者的道德與永續意識抬頭之下,也擔心這筆交易會損害公司的社會與聲譽表現。
移民潮的影響:人才流失和專業水平下降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2019 至 2021 這三年間,香港人口淨流出已超過 13 萬。而在第五波疫情下,香港 2022 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出更高達 14 萬。這班移民中不乏中產專業人士,以及年青人,很多人著眼移民潮的經濟影響,但現時研究也指出人才流失對社會的衝擊,特別是專業水平的下降,對民生造成影響。
世界面臨的生育率低潮期
1964 年,全球總生育率為 5.1,時至 2019 年已跌至 2.4。要維持人口穩定更替,平均每名婦女需生育約 2.1 個嬰兒,但世上一些大型經濟體,例如美國、日本和中國,生育率卻長期偏低。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老齡化中心(Columbia Ageing Centre)教授 Vegard Skirbekk 指,全球頭 15 大經濟體的生育率,第一次全部少於維持人口所需;截至 2020 年,約有 100 個國家的總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惟他認為,其實毋須過分憂慮,因為後果或不如想像般災難。
為工作,印度青年遠赴加國
印度失業率持續高企,年輕人在國內求職無望,紛紛萌生去意。據路透社報道,旁遮普邦一間外國簽證代辦機構 Blue Line 近年生意激增,每天處理大約 40 名客戶申請。任職該機構的顧問 Lovepreet 坦言:「這份工作我已做了 4 年,我今年或明年也會去加拿大。政客們不斷承諾向我們提供政府工作,卻從未兌現。」
廖康宇:了解國家與工運,讀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本書探討了多個研究中國大陸勞資衝突的重要課題,例如在市場化改革下,工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有何改變?在權威政治體制下,工人和工人領袖如何能夠爭取話語權?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合法的工人組織,在維護工人權益上有何貢獻和限制?
為何中國建築業愈來愈吸引女性?
建築工人講求繁重體力勞動,通常以男性為主。不過「華爾街日報」報道,近年中國愈來愈多女性一反傳統成為建築工人。鑑於生育率低下及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短缺,僱主們亦開始招聘更多女性,從事各類重度勞力行業。
人口老化負重跑,日本經濟有如此不堪嗎?
自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平均年 GDP 增長率不足 1%。每當談起日本經濟,媒體大多描述日本經濟不景、人口老化、國民過度儲蓄而不消費。由「失去的十年」,轉眼被說成「失去的三十年」。
對中國孤注一擲的蘋果
蘋果公司旗下產品,大都印上「加州設計,中國製造」的標示。然而「華爾街日報」報道指,蘋果一直以來對「中國製造」過分依賴,加上最近武漢肺炎疫情的打擊,已令投資者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