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可說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其筆下的反烏托邦巨著如「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皆為傳世之作,以諷刺手法道盡極權時代的黑暗。除了小說,奧威爾其實也寫下多篇經典的社會評論,其於 1945 年寫下的「民族主義筆記」(Notes on Nationalism)就被多次翻印,對今天的時局仍有警世作用。
國家
|共59篇|
戰亂下,烏克蘭科技人員苦尋電力
自 2 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當地的科技行業仍能勉強正常運作,除了因為工作地點及時間較為彈性之外,也有賴員工在戰亂中不斷找尋有網絡及電力的地點,令工作不致中斷。行業努力運作並繳付稅款,更有助支撐烏國經濟。
印度會是斯里蘭卡的救星?
誰能幫助崩潰的斯里蘭卡?會是佔總債務 10% 甚至更多的中國嗎?但科倫坡大學經濟系講師 Umesh Moramudali 認為,中國同意重組債務的機會不大,而且比起解決負債,當地現時更需要燃料、食物等生活用品援助;示威者同喊口號抗議之的印度,卻開始成為一些人的及時雨。
【斯里蘭卡破產】總統辭職,然後呢?
斯里蘭卡繼上週二宣佈破產後,週六有大批民眾包圍並湧入總統官邸。總理辦公室昨日終於確認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將辭職;總理維克勒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則已於上週六在 Twitter 宣佈將會請辭,於官邸短暫苦中作樂一番後,國民馬上又要面對現實 —— 無論誰掌權,國家經濟都已崩潰,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芬蘭人俄國人,兵役心態決定成敗?
北歐國家芬蘭及瑞典宣佈申請加入北約。芬蘭總理馬林稱:「不能再相信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在俄羅斯旁邊會有和平的未來。這就是我們決定加入北約的原因。」回顧過去與蘇聯的冬季戰爭,儘管單靠自己難以保證和平,至少可以相信一旦被入侵,芬蘭不會願意放棄抵抗。「外交政策」雜誌專欄作家 Elisabeth Braw 指出,同屬徵兵制度,與逃避徵兵的中、上層俄羅斯人相比,芬蘭人對兵役有著強烈的公民義務感。
走近不存在於地圖的「國中國」
在地圖上,要找出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很容易,較小的國家例如不丹、汶萊、卡塔爾,就可能要花點時間。小如梵蒂岡,也能放大地圖去找,但像西蘭公國、莫洛西亞共和國、懿德公國等「國家」,卻不可能出現在一般地圖上。有些人熱衷於建立不獲主權承認的微國家(Micronation),在「領土」裡自任王公、總統;估計全球就有上百個微國家,他們「獨立」或「立國」的原因各有不同。
民主秩序瀕臨崩解?不是第一次
不少學者分析,普京開戰前似乎斷定西方民主是強弩之末,威權主義勢不可擋。事實上,西方民主秩序已不只一次瀕臨崩解,1930 年代法西斯主義亦似乎勢不可擋,歐美各國都有法西斯勢力抬頭,報章無不憂慮「民主還有將來嗎」,但危機感也同時喚醒西方社會,使民眾自發捍衛既有價值,令民主秩序渡過當時危機。
【又自古以來】普京是如何扭曲烏克蘭史?
普京開戰前宣稱,烏克蘭「自古以來」是俄羅斯一部分。有東歐史學者詳細拆解,普京是如何扭曲烏克蘭乃至俄羅斯歷史,引用上千年前的羅斯古國神話,以抹殺各民族千差萬別的歷史經驗,為侵略尋找根據。
Moyashi:純粹天然,絕無人工成分
如果企圖從當代俄羅斯中獨立,發展以自國為基礎的文化歷史身份認同,就等同基於人造文化的極端民族主義,那麼基於俄羅斯中心的光復論,就是另一種自我證實的人造虛妄了。
【俄式公民】廣派護照,把烏克蘭東部分裂出去
一本護照,或者是公民身份的具體象徵,但到底甚麼是公民,不同地方卻有不同理解。據報,俄羅斯近年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發放超過 72 萬本護照,從俄國法律看來,這些人的確成為了當地公民,但這種手段,只是其打擊烏克蘭的另類武器。總部於拉脫維亞的俄羅斯獨立媒體 Meduza 編輯 Maxim Trudolyubov,就剖析俄羅斯對公民身份的兩種理解:政治參與權及治理工具。
陶傑:論國家級躺平主義
中國政府對於民間躺平主義十分緊張,認為下一代拒絕生育、官場做事不積極而一味觀望、生產企業又遭到追稅打擊,「躺平主義」蔓延。尤其人口老化,前景令人擔憂。然而世界五百年來,各國互有興衰循環,來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更發現這兩個大航海的第一代帝國主義老牌霸權,基本上處於超過一百年的躺平狀態。
紐西蘭改回毛利語國名?
近日,毛利黨(Māori party)發起請願,要求將紐西蘭官方名稱,改為毛利語的奧特亞羅瓦(Aotearoa),引起爭議。
9.11 事件餘波:針對蘇丹政府的索償案
2001 年,9.11 恐襲事件震驚全球,驅使美國展開全球反恐戰爭。提到 9.11,很多人會聯想起阿富汗,襲擊發生後不久,美國就以塔利班政權包庇施襲的阿爾蓋達為由,聯同北約盟友揮軍入侵當地,直到今年才撤軍。然而,還有另一個國家被指控資助恐怖主義,捲入長達 20 年的司法風波,英國「衛報」日前便有文章質疑興訟的合理性。那個國家,是東非大國蘇丹。
程總裁:奧運獎牌榜與經濟實力掛鈎?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東京奧運落幕,獎牌榜塵埃落定。體育不時被視為炫耀國力的「軟實力」手段,今日正好看一看究竟經濟實力與獎牌榜是否有絕對關係。
小國奧運奪金夢:跆拳道是其中一條捷徑?
今屆奧運已經完成所有跆拳道賽事,本屆總共產生了八面金牌,由七個國家所瓜分,除了美俄等體育大國,我們也可以看到泰國、烏茲別克的名字,北馬其頓也在男子 80 公斤級決賽僅敗於俄羅斯,差一步就取得立國以來的首面金牌。過去多年,跆拳道都是一些非體育強國的奪牌天堂,「紐約時報」就此進行分析。
移民會幸福嗎
人離鄉賤、二等公民…… 這是過去一年,不少嘲諷港人移民的評論。但「心態決定境界」,移民者如何看待、適應異地新生活,才是最重要。「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特約作家 Arthur C. Brooks,就探討移民怎樣在新天新地找到幸福。
當世界崩潰,哪些地方仍能生存?
若經濟危機、氣候反常、天災、疫症同時出現,全世界哪個地方能夠順利過渡?一項研究顯示,若全球遭逢社會崩潰,紐西蘭、冰島、英國、塔斯曼尼亞及愛爾蘭會是能夠成功生存、保持穩定的地方。
Ryan Fung:歐盟定立碳關稅 逃稅不再簡單
與其說碳關稅是一項不公平的懲罰機制,不如它是一面照妖鏡,讓人知道那些國家是真的擁抱綠色經濟,抑或只是一直把自己漂綠,兒戲看待「碳中和」承諾。
【短片】5 首曾經出現的國歌
2020 年 6 月 12 日,「國歌條例」正式在香港生效。一年過去,有參與反國歌法示威的市民被判監,也有港台節目因內容涉國歌而被無限期扣起並送交律政司研究。中原大地的國歌,到底是否「自古以來」就如此「神聖不可侵犯」?
鄭立:屍殺半島 —— 土地上沒有保護自己的國家,就只剩下一個地理名詞
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保障自己,不論在本土還是離開,對沒有錢的人來說,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地獄而已。沒有南韓這個保護國民的整體存在,就不再有南韓,只剩下半島,留島不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