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地球資源耗盡,歐盟多年前曾提出循環經濟行動方案,去年再擬定新的規例。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講解背後理念和更新範圍,以及企業如何用創新手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資源
|共21篇|
Ryan Fung: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好與壞
春秋代序,2022 年對氣候變化和生態世界算是有形無實的一年,剛剛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跟之前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一樣,落實的條文流於空泛,口號多,行動缺。
人類應開始為未來 80 萬億後代做準備?
據估計,未來將可能有 80 萬億人口誕生。道德哲學家 William MacAskill 在新書 What We Owe the Future: A Million-Year View 中,主張以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進行推理:「這不僅讓我思考當代問題,還開始探究人類更長遠的將來。」
80 億大關:過度消費比人口過剩更令人憂慮?
據估計,在 11 月 15 日,全球人口突破 80 億大關,增長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那些較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倍感壓力。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人口過剩,過度消費同樣值得關注,甚至被視為解決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Ryan Fung:發展中國家應否擁抱 ESG?
一直以來,也有聲音質疑 ESG 蘊藏政治盤算,背後是發達國家令發展中國家「成本提高」的資本遊戲,再配合一些碳權制度、碳稅和碳關稅等措施,從而吸引製造業回流,站在道德高地讓自己國家 Great again。
他們自願獻出私隱,擔當「智慧城市」白老鼠
以大數據管理的「智慧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私隱全無的惡托邦,但有 54 個家庭自願獻出個人數據,在釜山參與南韓首個「智慧城市」實驗。「紐約時報」採訪部分住戶,他們不但嚮往其中生活,還認為這是人類未來,宜盡早適應。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鄭立:從「Z 字特攻隊」探討焦土作戰
打仗不再看能拿到多少,而是預先破壞掉有可能守不住的東西,保證敵人拿不到任何利益。只要他們補給不及,戰線拉長,你終有一天可以反攻,但如果你不斷給對方資源,讓他們生生不息,就必敗無疑。
方俊傑:滅我者 —— 一切源於資源不足
以前,常懷疑面對如此一位能夠視人命如草芥的專業人士,作為一個小朋友,怎可能好運到打極不死,次次逃命成功,根本搵戲來做。在「滅我者」,終於有人嘗試解答以上難題:原來是因為資源不足。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偷雞稱霸?】中國南海人工島礁的隱患
中國上月初擊沉越南漁船,最近又派勘測船在馬來西亞水域活動,激怒東南亞鄰國。但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海事透明倡議」的主任 Greg Poling 認為,中國的威嚇行為從來不是新聞,新鮮的是東南亞鄰國的反應,他們已經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而應付不暇,而這場瘟疫中至少有一部分源於中國的過失。
Moyashi:霸王餐的供應與需求
現有平台的不足,例如作品不齊全、地區限制等,衍生出非法資源的需求,而將來又會有新的平台或銷售方式解決這些問題。這必定會發生,我們就是知道,因為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陶傑:當中國也走上美國式消費的道路
前總統奧巴馬也一早發現:這個地球的資源,將會容不下中國也走上美國式消費的道路了。
鄭立:卡坦島 —— 不要和別人做相同的東西,請做別人做不到的東西
你會發覺,玩「卡坦島」跟生活在社會是一樣的,就是要讓自己能夠生產被需求的東西,也就是為自己找一個定位,就會順利得多。如果你不滿足別人的需求,就會感到寸步難移。這在經濟,生活甚至感情上皆是如此吧。
中國對美國打稀土牌,乃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
從飛機到智能手機,稀土均是不可或缺的生產原料,而這門生意正由中國主宰。自然而然,在近月的中美貿易戰上,稀土成為中方的重要籌碼。不過,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分析,中國若對美國打稀土牌,刻意減少出口,難免破壞自身的長期經濟目標,到頭來只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
鄭立:今晚要吃誰 —— 要團結!不要分化!所以你去死吧
本來「今晚要吃誰」這遊戲,是有一群人因為空難而流落沒甚麼食物的荒島,這些生還者都是同路人,要在荒島上找尋食物生存,目標是建造交通工具一起離開。可是食物有限,沒有食物的時候會怎辦呢?唯有人吃人。
當窮人機不離手,富人卻在遠離屏幕
曾幾何時,iPhone 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好比精英階層的標誌。但現在大嬸老伯都成「低頭族」,終日發微信追劇集玩遊戲,外型再潮的 IT 產品也開始降格。「紐約時報」科技及網絡文化版記者 Nellie Bowles 更加形容,真人互動反成奢侈品,逃離屏幕才是身份象徵。這是純粹的物極必反,抑或反映了甚麼現象?
人在芬蘭,二手購物才是生活品味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郊區,明明馬路對面就是瑞典傢俬巨頭 Ikea,但 Kati Rossi 堅持帶著女兒和小兒子,在當地市政府設立的循環再用中心,尋找一個合適的二手書架。芬蘭人擁有良好資源再用意識,令當地一些二手店和循環物資站相當普及。「我不想買一些跟其他人家裡一模一樣的傢俬。在這裡,我只需要付出一點金錢,就能買到所需,而且,這樣做對地球更好。」
鄭立:翡冷翠王子 —— 工作環境惡劣導致腦便秘
無論再怎樣努力,環境不好就是會事倍功半。這也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例如翡冷翠王子(The Princes of Florence)這桌遊,就是將這件事變成遊戲的作品了。這遊戲的背景是意大利的城邦「翡冷翠」,那裡有一堆熱心社會發展的有錢人,到處資助一些年輕人或者有才能的人,提供工作環境和資金,協助他們實現理想。可能是讓年輕的畫家畫出傳世的作品,也可能是讓化學家發明公式,或者是讓數學家解一些千古謎題,甚麼都可以,總之跟現在的天使投資者或者是創業基地差不多。你扮演的就是這樣的有錢人,目標就是創造最大的成就。
誰擁有太空?
當今誰擁地球最多地,可能還有點斟酌餘地,但若問太空最大地主謂誰,美國企業家 Dennis Hope 一定高呼捨我其誰。此人是誰?他自稱「銀河政府」始創人。據講,太陽系所有行星都歸他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