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摘】用自己雙手撐起只屬於自己的宇宙 —— 訪珠寶設計師羅啟妍

A+A-
羅啟妍是著名珠寶設計師、策展人和歷史學者,曾任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客席教授,並身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M+ 博物館董事局及收藏委員會成員、英國泰特當代美術館亞太收藏會委員等公職。
文:Apricot 攝:佘世培

踏進羅啟妍(Ms Lo)位於半山的住所,便看到不少熟悉的場景:她自傳的封面、一些媒體的訪問都是在這兒拍攝的。訪問在疫症肆虐期間進行,當大家都流行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時,我們會發現 Ms Lo 一早已經實行這一策略 —— 她的私人展場、辦公室和居所都在同一個地方。她在 1980 年代末開始收藏家具,一進門便向我們介紹不同來歷的椅子,客廳中會見到不同風格、材質、時代的設計師椅子放在一起:安迪.華荷(Andy Warhol)所畫的木椅和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設計的鋁椅子相鄰,不工整,但不見突兀。

不對稱的標誌性美學

受訪當日 Ms Lo 穿了雙鴛鴦鞋,左綠右紅。

這種混搭的不工整,可能與羅啟妍的不對稱美學相關。「不對稱」大概可以稱得上是羅啟妍的標誌性美學,她的珠寶設計和個人的衣著打扮時常不對稱,受訪當天也穿上了鴛鴦鞋,左綠右紅,不對稱卻依然保持和諧。珠寶的不對稱設計是她的態度,但原來也是條捷徑:「方便好多,做寶石要搵到整齊嘅一對係好困難。」但找到捷徑並不代表隨便,做到美觀、平衡是基本的要求:「只要視覺上好看、舒服,就不一定要對稱。」

特立獨行的穿著方式,在當時大概是個異數,羅啟妍提到曾經有人覺得這樣的打扮是造作,面對這種質疑,就要「好有自信心」,唯一令 Ms Lo 願意改變想法,是進軍日本市場的時候,日本的女性不習慣特立獨行的打扮風格:「要打進日本市場就要就佢哋!」所以 Ms Lo 特意把在美國大受歡迎的誇張款式,改得低調、纖巧一點,但於她個人,不對稱的堅持貫穿了整個人生:「可能因為我沒有結婚,如果有家庭束縛就無法這麼自由,可以隨意不對稱地穿著了。」

終生未婚,但有屬於自己的宇宙

自傳和不同的訪問中,Ms Lo 都提及自己並沒有結婚,這令人十分好奇 —— 對於單身的生活,她最享受的是甚麼?細問之下,原來她和妹妹都沒有結婚,她估計是因為二人都較為主觀,想要一種無須為伴侶放棄自己生活的關係,但始終都沒有遇見志同道合、可以讓自己可以盡情地工作的人。「自己嘅空間最為重要。係未遇見鍾意到能夠為對方放棄一切,又可以從對方身上得到新生命、新嘅發展同宇宙嘅人啫。」

Ms Lo 在年輕時也曾有過結婚對象,可惜對方在德國生活,要是結婚,則要跟隨對方移居德國,但她不捨得放棄當時的生活和事業,在二選其一的情況下,她選擇了繼續建立屬於自己的空間。為甚麼她會如此重視女性的自主和獨立?「這和我的成長背景有關」,熟悉 Ms Lo 故事的人,都會記得她原本出身於富裕的大家庭,但因為受到六七暴動的影響,她一家遭逢巨變,令她要由富家女變成自力更生的獨立女性,現在擁有的地位、成就都是靠個人的努力爭取回來,這是任何其他人也無法給予的。「經過自己創業,而得到一個有自尊的地位,這是十分重要的。」與其投身無法確定的長途婚姻,不如擁抱自己,爭取一個有自尊的生活,這就是羅啟妍的選擇。

後來她補充:「現在的社會,兩個人一起生活的可能性更多、更開放,更可能不用為丈夫放棄一切。」大概像她這個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生在現今世代會更為合適?

因為絕望而開啟的嶄新人生

因為踏足珠寶設計這一行,羅啟妍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到目前為止,羅啟妍的人生都靠自己一手創造,無須依賴別人,也無須分享給他人。有這樣的成果,或者有賴她從小就很清楚自己想要得到甚麼的性格,在自傳中也曾承認自己「野心不小」,但原來她並不這樣看待自己,迫於無奈和幸運是她謙卑的總結。

中學時期被家人送到英國修女學校寄宿,她覺得那時的生活不愉快,所以把兩年半的課程用一年苦讀完成:「頭一次離鄉別井,好難先可以返香港,覺得好唔舒服,喺宿舍又唔夠食,又冷到死,唯一方法就係完成學業離開嗰個地方。」超乎常人的刻苦能力,在她口中只是因為過得不愉快所致。

從香港轉到美國工作,後來從事珠寶設計,也並非因為志向突然轉變了,而是生活非得如此不可。當時紐約的卡地亞(Cartier)每 10 天會有一次開放日,供貨的賣家可以帶自己的作品去推銷給採購人員。羅啟妍當年就是這樣膽粗粗地拿著自己設計的古董珠寶到卡地亞,就此開啟了改變整個珠寶設計業的設計生涯。沒有正式學過珠寶設計,為甚麼會有勇氣把自己的首飾拿到卡地亞推銷?羅啟妍的回答實在令人出乎意料,當大家都在期待一些志願宏大的答案時,詎料她吐出的竟然是:「Desperate(絕望)!」並非抱著任何自信或改變世界的野心,竟然是單純的絕望,因為手上的資金短缺,工資在扣除稅項後又所剩無幾,只有尋找一切的可能性。

幸運地,卡地亞的總經理查理斯.迪斯曼(Charles Dishman)購入了 10 條她用中國古董改造而成的項鍊,但很快她便察覺這條路已走到盡頭。當時在美國,能夠欣賞古董蘊含的美和歷史價值的人不多,這個設計方向未必是條出路,要謀生,必須另覓辦法。70 年代各國開始規管象牙交易,於是 Ms Lo 想到可以找從事象牙雕刻的師傅,利用他們的技術雕刻顏色寶石。

  • 羅啟妍的半寶石珠寶設計。

當時的美國女性都不大會配戴真正的寶石出門,珍貴寶石都鎖在保險箱裡,加上紐約生活緊張、節奏快,事業型女性要工作亦要料理家務,Ms Lo 看準了她們需要一些高貴得體,而又不誇張、介乎真寶石和仿寶石的配飾,以配合身份和形象。Ms Lo 不喜歡用假的東西,顏色寶石正好合她的心意,那時並沒有所謂的「半寶石」,寶石的劃分就只有真和假,直至她把顏色寶石引進設計內,「半寶石」便成為一波風潮。直到現在,很多女政客都愛戴她設計的珠寶,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便是一例,這亦是為甚麼她常把「我最開心自豪的是創造了半寶石的系列」這句話掛在嘴邊。

馬不停蹄的「半退休」生活

成功不是必然,也沒有先知,假如當初珠寶設計的路行不通,問她有沒 Plan B?她笑笑答道:「無㗎!如果失敗咪去做雜工!」不過到最後她都沒有否認自己的野心,能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首飾文化,始終都取決於「有恆心、有野心」。

看似無法離開工作的羅啟妍,在聽到關於退休的問題時,再次給了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我依家係半退休!」一個如此忙碌、多銜頭的人怎樣過半退休的生活?她解釋說:「就是少了做銷售,多了做展覽。」自從各地的百貨公司都改變政策,把專櫃變成寄售的模式營運以後,Ms Lo 已深感意興闌珊,每個月都要供應新貨對她來說過分吃力,也不討好,所以便把精力放在展覽上。她與紐約 Asia Society 的合作最多,到場參觀的多是收藏歷史文物的行家,她也笑言:「買我古董首飾的人就是認識歷史的人。」讓歷史可以佩戴,果然是她一直以來的使命。

多出了空閒的時間,她除了出席一些博物館、機構的會議外,還跑去出了本自傳,書有中英文版,英文版已經在紐約辦了發佈會,至於中文版,因為疫情嚴峻,無法辦活動,但仍會把宣傳移到網絡進行,這大概也是自覺少接觸網絡的羅啟妍的一個新嘗試。

雜誌推介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各地政府面臨來自醫療、經濟多方面衝擊,人民日常生活也大受影響。無論在醫療資源的困乏,還是資訊接收的遲緩,長者都首當其害。免疫力衰退的高齡人口逐年增加,成了新的易感染高風險宿主群。保障長者健康,其實不只是文明社會的責任,也牽連人類的健康風險。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我們可以如何從「疫」境中浴火重生?

本期專訪了兩位從逆境中重生的銀髮族 —— 聞名世界的珠寶設計師羅啟妍及 DHL 香港創辦人鍾普洋。他們分別經歷了家族及職涯巨變,卻從不輕言放棄,反而更積極尋找不同可能性,在逆風中飛得更快、更高、更遠。

「香港文摘」第四期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
  • 銷售點:香港誠品書店、香港城邦書店、序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