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瞳行動:港漂非裔青年眼中的一片人工晶體

A+A-

在香港遇到厄立特里亞人的機會有多高﹖在尖沙咀香港非洲中心你就有機會認識一個。Dawit Kahsay Debesai 幾年前獲獎學金來到香港大學進修教育,畢業後在中心推廣非洲文化。意想不到的是,Dawit 與護瞳行動也有著不解之緣:在移居香港之前,他曾在厄立特里亞的首都 —— 阿斯馬拉的人工晶體實驗室擔任生產經理,為白內障患者提供價格相宜和優質的復明工具。

筆者是在一次參加非洲中心的活動時認識 Dawit,讓身在香港的我們,也能從 Dawit 口中了解厄立特里亞的眼疾狀況,和白內障人工晶體的生產故事。

厄立特里亞位於非洲之角,俯瞰紅海沿岸,是通往中東的門戶。霍洛在 1986 年來到厄立特里亞,那時該國正經歷戰爭,他觀察到許多人不幸失明,而白內障是主要原因。三、四十年前病人要動白內障手術,最大的障礙是人工晶體價格可高達港幣 900 元,令病人難以負擔。

人工晶體(Intraocular Lens)是放在眼睛內部的晶狀體。它是一塊薄薄的膠片,用於白內障手術,來代替眼睛渾濁的自然晶狀體。

霍洛決意開設工廠生產人工晶體。雖然他有著無比決心,但在那時那地,簡單如開通一條電話線也十分困難。團隊克服了一重又一重的難關,終於在霍洛過世後的 1994 年,在厄立特里亞和尼泊爾成立了晶體工廠,將人工晶體的成本降至港幣 50 元,使厄立特里亞人民能夠掌握自己的眼睛健康,並為國家創造收入。

Dawit 說︰「當我剛開始在工廠工作時,工廠能每月生產 1 萬到 1.5 萬片人工晶體,其中 80% 出口到巴基斯坦。」後來工廠產量能上升到每年生產 18 至 20 萬片。Dawit 指工廠生產的人工晶體在厄立特里亞的眼科外展篩查營非常受歡迎,因為它們簡單、成本低且不需要水來儲存,因此適合在偏遠地區使用。

然而,Dawit 表示縱使已經解決人工晶體的價格和供應問題,但沒有足夠的醫生進行白內障手術,病人也難以復明。 他認為厄立特里亞需要培訓更多眼科手術醫生來幫助日益增多的白內障患者。

Dawit 說︰「霍洛是厄立特里亞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他不是捐款給厄立特里亞或開設慈善機構,而是把寶貴的技術教授給我們。這種想法在當時並不常見,他顛覆了一般的做法。」

在厄立特里亞有一句諺語說:「讓你的墳墓湧出水來吧」,成功恢復視力的人都會這樣說,也是該國人民對已故的霍洛教授表達的敬意,感謝他為國家的貢獻。厄立特里亞政府在獨立後,授予霍洛教授榮譽公民的身份。

時至今日厄立特里亞人口已超過 600 萬,大約一半仍然生活在貧窮線下。白內障是厄立特里亞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另外因細菌感染而發的沙眼也很普遍。幸運的是在厄立特里亞,每十個失明個案有九個可以避免。Dawit 希望厄立特里亞能有更多的專業眼科醫生為人服務,深信恢復視力會改變生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